乡村蝶变美如画 八公山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本报记者 何婷婷 本报通讯员 施雅雯
夏日的傍晚,走进八公山区八公山镇钱湖村休闲健身广场,绿树环荫,环境清幽。篮球场上、健身器材旁,村民们正悠闲地参加健身活动。“这地方以前是一个露天垃圾倾倒点,破烂不堪,卫生很差,没想到现在一整治变得这么漂亮!”带着孩子玩耍的钱大妈告诉我们,每天早晚来这儿散步、健身的人特别多,这里已经成了村民们锻炼、娱乐的好去处。
昔日杂草丛生、恶臭熏天的垃圾堆,如今变成了枝繁叶茂、休闲健身的大广场,这得益于八公山区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
环境整治换“新颜”,乡村蝶变美如画。近年来,八公山区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整治、高质量推进,通过综合整治、全面整治、深度整治,推进农村展现新面貌、居民展现新气象。
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共建美丽家园
“打扫好门前屋后,拆除了乱搭乱盖,更换上豆腐生产环保设备,村里变得越来越干净舒适了!”六十多岁的蔡瑞元是八公山镇蔡洼村老村民,身边的这些变化,他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八公山镇下郢、蔡岗、蔡洼三个村以豆腐制作闻名,村内聚集大小豆腐作坊70余处,是名副其实的豆腐村。一段时间以来,因豆腐制作而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曾一直困扰着当地居民。
对于这些痛点,该区根据各村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除了“五清一改”之外,还改造了旧锅炉、修建了污水管网等,但重点是引导村民改变生产生活的不良习惯。
“改变老百姓的观念,需要镇、村干部示范带动。”八公山区农组办负责人陈全说,自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各镇就结合党建“网片组”工作,按照镇班子成员包村联户、镇党员干部包组联户、镇村两级干部包片联户、普通党员结对联户的“四联”要求,投身环境整治,引导带动村民一起干。
见到越来越清澈的水塘、越来越干净的道路,群众也纷纷从“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自觉扎篱笆、种蔬菜,相互比较,主动看齐,将自家院坝前前后后摆放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努力争当“文明户”。
从示范村向其他村推进,辐射带动立竿见影
站在山王镇林场村高处,可以看到在宽敞又坚固的护坡环绕中,有一口丰盈清亮的当家塘。“三年前这个当家塘还是个废弃池塘,地势塌陷,淤泥覆盖、杂草丛生。”林场村党支部书记李传宝告诉我们,2016年经上级支持,村里投资60万元实施了“李洼当家塘”绿化美化治理工程,清淤塘底、修砌护坡、清理垃圾,现在摇身一变成了景观塘。“这个塘还能保障周边100亩农田灌溉。”
为了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八公山区以农村环境“脏、乱、差”整治为行动重点,明确山王镇、八公山镇分别以林场村、钱湖村为示范村,其余村确定一个小组为示范点,先行示范,推进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扩面,全区村庄整治行动形成了良好的带动效应。今年夏季以来,该区下辖的21个村都积极开展了“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清理村内塘沟75处,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91.7吨,清理乱搭乱建房屋281处,植树5000余棵。
真抓、真管、真干,让整治行动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房前屋后废物随意堆放、污水沟垃圾漂浮臭味扑鼻、狭窄的泥土路杂草丛生……这些长年遗留在农村的“老大难”现象,如今正被八公山人努力地改变着——清理村巷乱堆放、清理污水沟、绿化村道、新建广场……农村人居环境真正“净起来、亮起来、绿起来、美起来”了。
从集中整治到常态管理,让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沿着中心公路走进钱湖村,树叶在微风中摇曳,葱茏的绿树、整齐的房屋、干净的村庄,一幅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生活幸福的画面映入眼帘。
“我们现在每天随时清扫路面,垃圾集中堆放,定时清运走。”一位正在主干道上清扫垃圾的保洁人员告诉我们,自从村里开展环境整治后,村民们更爱护卫生了,路面也比以前容易清扫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整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为保证村庄脏乱差不反弹,八公山区在长效管理上下足了功夫。该区自2017年以来创新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机制,每年投入289.6万元,对全区21个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市场化工作。并推动落实镇党委和政府以及区直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的责任义务,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
“我们在村里实行网格化管理,积极修订《村规民约》,广泛开展‘最美庭院’‘卫生文明户’评选,着力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营造村风文明浓厚氛围。”八公山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区将深入推动整治工作,持续提升乡村“颜值”,让老百姓在整治中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雪峰)淮南市气象资料显示,上周淮南气象观测站最低气温23.8℃(上周日),最高气温34.9℃(上周二),一周降水103.4毫米。8...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