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用科技创新守护矿山安全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袁亮

淮南日报 2017-09-19 13:57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东华

开栏的话

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鼎力支撑;一座城市的转型探路,离不开人才的积极作用。由市人才办协办的《人才风采》专栏,从今日起在本报开设,旨在聚焦展示淮南市人才队伍的精神风貌、业绩贡献,扩大人才工作的社会影响,展现人才支撑、人才兴淮的重要意义和巨大作用,为人才培养培育和脱颖而出营造积极昂扬舆论氛围。敬请关注。

袁亮是我国著名的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煤与瓦斯共采理论主要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淮南矿业集团(原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长达15年,现任安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针对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瓦斯治理的世界性难题,他先后提出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以及煤与瓦斯共采中的“高位环形裂隙体”理论,并开发出成套关键技术工艺,成功解决了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安全开采技术难题,为我国及世界煤矿安全生产和瓦斯治理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科研攻关:提出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等技术难题并开发出成套关键技术

1982年,袁亮从淮南矿业学院(现为安徽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选择留在淮南并到煤矿第一线工作,从此与煤炭科研和瓦斯治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淮南矿区瓦斯地质条件极其复杂,是中国高瓦斯矿区的典型代表,曾是煤炭部认定的全国瓦斯事故重灾区。1996年,袁亮开创性提出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理论,研究成功成套抽采卸压瓦斯工艺,有效解决了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治理难题。2004年,在优化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术的基础上,袁亮创造性提出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原理,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套工艺技术,成果在煤炭开采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被誉为“煤炭行业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推向了“无煤柱煤与瓦斯共采”科学采矿的新阶段。

2011年,经过大量的现场工程实践和实验室研究,袁亮提出了低透气性煤层群煤与瓦斯共采中的“高位环形裂隙体”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煤与瓦斯共采”理论,并为低透气性煤层群瓦斯精准、高效抽采提供了科学的判断方法。2016年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后,他担任项目负责人,主持“我国煤矿典型动力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系统”项目研究,组织全国29个产学研单位联合攻关,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为未来煤矿安全研发提供关键支撑技术。

此外,针对松软煤岩巷道围岩变形量大、不能满足矿井通风安全需要的重大技术难题,他提出了基于锚杆桁架为主体的楔形加固区顶板整体控制技术方法,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了大量试验研究,成功实现了松软煤岩锚杆、锚注一体化整体控制围岩支护工艺,建立了松软煤岩巷道围岩控制支护技术体系。

实践应用:研究成果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并取得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袁亮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在我国地质条件最复杂的淮南矿区首先推广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建成了一批技术国际领先的千万吨级现代化安全高效开采矿井,并成为国家首批示范工程。淮南矿区连续20年避免了瓦斯爆炸事故,瓦斯抽采量由1000万立方米增加至2016年的6亿立方米,煤炭生产能力由1000万吨/年提高至7500万吨/年,百万吨死亡率由4.01降至0.03。煤矿瓦斯治理取得成功,支撑了淮南矿区安全发展,成为黄河以南最大的煤炭生产和能源基地,保障了“长三角”能源供应。

2006年以来,他深入全国高瓦斯矿区调查研究,传道授业讲课达260余次,研究成果在全国煤炭行业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截至目前,已在山西、陕西、河北、新疆、黑龙江、贵州等主要产煤省(区)30余家大型煤炭企业推广应用,覆盖产能达22亿吨,占我国煤炭产量50%左右。技术推广的矿井均实现瓦斯“零超限”,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做出了突出贡献。

(下转二版)

新闻推荐

公益讲座 教你和孩子做朋友

本报讯(本报记者摄影报道)日前,国庆街道罗马广场社区特别邀请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淮南市德育名师俞晋军来到罗马广场小区的朝阳培训中心,为居民们送上社区大讲堂——《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公益讲...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