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法治的阳光照亮新生之路

淮南日报 2017-07-17 11:20 大字

本报记者 柏 松

7月1日,潘集区司法局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借助“心岸APP”,实现在矫社区服刑人员8小时线上学习,在全省率先开启了社区矫正学习教育新模式,短短几天,覆盖率已达80%。

近年来,潘集区秉承法治化、多样化、人性化、科学化的工作理念,从基层着眼、从基础入手,在严格管理与柔性疏导的十字交叉中,沿着社区矫正快速健康的发展轨迹,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社区矫正发展新路子。

创新机制,矫正网络覆盖全域

2013年,潘集区在全市率先建成社区矫正中心,成立了社区矫正大队,配备充实力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区矫正工作机构体系,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开展。按照“一人三档”的要求,潘集区统一建立社区服刑人员执行档案、工作档案和电子档案,保证了社区矫正执法工作依法规范开展。

为做好衔接,潘集区把好入矫关口,积极接受委托,及时走访调查,依法慎重作出评估意见,确保非监禁刑罚准确应用。同时,坚持公检法司每季度一次监管安全分析联席会议,各司法所与派出所每月一次的清查比对制度,实现社区服刑人员动态数据共享和监管工作无缝对接,避免脱漏管现象发生。

为有效提升教育矫正质量,潘集区积极创新方式方法,组织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和监管工作人员法律知识竞赛,寓法于赛,以赛促学,邀请市普法艺术团走进矫正中心,为社区服刑人员举办法治文艺演出,将法治宣传与教育矫治有机融合,有效激发社区服刑人员学法热情,潜移默化增强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目前,潘集区实现了社区矫正工作全覆盖,在矫社区服刑人员203人在法治的阳光下,体验着自己新的生活。

以“严”为经,规范管理筑牢堤坝

社区矫正管理等级告知卡是潘集区严格管理的创新之举:新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前3个月为严格期,每3个月一调整,从严格到普通、再到宽松,规范指引社区服刑人员日常行为,如果出现3次警告,社区服刑人员就会面临再次入狱。

潘集区注重发挥信息技术管控作用,对新入矫的社区服刑人员实行手机定位监控。在此基础上,对重新犯罪风险较高、监管难度较大的10名重点严管人员佩戴电子腕带,进一步提高社区矫正技防工作水平和监督管控能力。

围绕信息监控,档案管理、外出审批等重点事项,潘集区采取每月电话抽查回访、随机实地走访,及时掌握教育监管情况。同时,会同检察院严格每年两次开展专项执法检查,通过严格解矫档案管理,倒逼规范执法行为,确保落实“日定位、周听音、月见面、季评议、年考核”的日常监管工作。

继2012年成功办理全市首例因违反《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被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案件以来,潘集区依法加大违反监管规定社区服刑人员的处罚力度,先后给予警告72人次,提请4人治安管理处罚建议,提请10人撤销缓刑建议,切实起到“处罚一人,警示一批,收监一个,震慑一片”的作用。

以“柔”为纬,真情帮扶激发信心

为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走上新生活,潘集区积极帮助解决社区服刑人员遇到的经济、社会、工作、家庭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用“人性化”关爱换来社区服刑人员重新回归社会。

秉承“真情感化、人文关怀”的理念,潘集区在全市率先建成社区矫正教育基地,对社区服刑人员采取心理上疏导、生活上关心、政策上扶持、就业上帮助,积极搭建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的过渡平台,使其在基地内全面实现改造、培训和就业目标。

(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淮南市农村危房改造圆困难群众“安居梦”

本报讯淮南市结合***脱贫的要求,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截至6月底,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开工4798户,完工4015户、完工率83.8%,真正圆了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和其他贫困家庭的...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