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播公益梦想将志愿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哪里需要 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本报记者 罗静
孙以侨从8年前一个人坚持公益并加入志愿服务,到3年前组织一支30人的小团队,再到目前数百人的志愿服务队,每月组织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单亲家庭等,累计帮助近2万人,开展活动总时长达1028小时。
近日,经市志愿服务评审会评选,孙以侨志愿服务队荣获2017年一季度淮南市志愿服务优秀典型组织称号。
修桥铺路、架线装灯、捐资助学……孙以侨8年坚持做公益,个人累计出资超过450万元,造福乡梓四邻。哪里需要他,哪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他成立“孙以侨教育助学基金”,每年对毛集实验区考上大学的孩子给予鼓励,同时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成立“孙以侨志愿者服务队”,吸纳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30人,一起为这个社会贡献力量。在他的感染下,当地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公益事业。
修路架灯 敬老拥军 造福乡梓四邻
2010年,孙以侨住在安居巷,巷内道路和下水道年久失修,给人们带来不便。他和爱人商量把安居巷路、下水道和路灯修好,他从积蓄中拿出20万元,聘请技术员现场勘验,帮助联系大型挖掘机、运输车、施工队。每天,他与施工人员在一起干活,修好路又装路灯,方便群众出行,解决了居民出行难题。
他虽离开家乡多年,但时常关心家乡的发展和建设。他义务出资56万元为社区修建3条进村路;义务出资28万元为老街修建2条道路。当得知家乡开展美好乡村建设时,他个人出资50万元,在实验小学、实验中学、香港街、沿河路等8条街巷架设电缆6900米,安装路灯220盏。晨曦中、夜幕下,一盏盏路灯就像一个个明亮的启明星,照亮大家前行的路。无论是早起上学、放学归家的孩子,无论是早起忙碌、夜归心切的乡亲,大家踩着洒满光明的路面,走向温暖的彼岸。为了让灯一直亮下去,他每年为此花费的电费和维修费就有13万。路灯的使用寿命只有5年,他说,等达到使用年限,他会再把路灯换一遍。
“双拥”是淮南人的良好传统,孙以侨连续5年出资慰问毛集实验区消防官兵,给子弟兵们送去家乡的问候。做好事,孙以侨觉得很快乐,也很值得,他做的好事不胜枚举。为美化家园,清洁街道,他投入45万元为社区修建便民环保垃圾池50个;为尊老敬老,他花费21万元为毛集社区60岁以上老人购买医保;他投入20万元为毛集镇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40台空调,让老人安享晚年;他连续6年春节为敬老院老人送去新年慰问品;连续5年春节置办年货,慰问社区的贫困家庭……
志愿服务 扶贫济困 撒播公益梦想
为了带动更多人一起做公益,2014年,孙以侨成立了“孙以侨志愿者服务队”,吸纳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从当初的30人志愿服务队发展到如今,已有数百人,大家一起贡献力量,献爱心。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队伍中。外乡毛集人宋全良在他的感染下,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他回乡做公益,为家乡的学校、敬老院捐款,还有张东、朱长航、梁海旺等当地企业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投身公益事业。
“给,永远比拿快乐!”当我们很多人还在回味这句话的含义时,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却已经在享受“给”的快乐了。如果说孙以侨志愿服务队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或许有这么几点:干事业要认准目标,持之以恒;物质生活要适度;要感恩生活,帮助他人满腔热忱,尽己所能,不求回报。真正的志愿精神,更应该体现在小型的、具体的活动之中。孙以侨说:“归根到底,我们是要把志愿服务的行动,逐步演变为志愿服务的心。”
他们爱心遍洒、脚步匆匆,成为淮南志愿服务队伍一面鲜明的旗帜,带动了更多的“好人”,汇聚了更多爱的力量。
图一:孙以侨(中)看望为老中心的老人
图二:孙以侨志愿服务队志愿者
图三:志愿者在清除路边垃圾 本报记者 焦孝诚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明星摄影报道)近期,在市政府的倡导下,由市发改委、人行淮南市中心支行、市城管局牵头举办的“诚信便民伞”发放活动现已全面开展。田家庵区城管行政执法局负责发放本辖区的7000把“诚信...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