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唐代来华 参加“高考”的外国人

四川政协报 2017-06-20 04:07 大字

[摘要]参加“高考”的外国人

■刘永加

大唐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不仅疆域广阔,物质丰饶,文化发达,其开放与包容程度更是史无前例。贞观元年,大唐已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考试,外国留学生也可参加那时的“高考”考取功名,登科及第,称作“宾贡进士”。

据史书和一些地方志、笔记记载,当时参加唐代长安“高考”也就是进士考试的有日本、大食、新罗、安南等许多国家的人。据《全唐文》卷七六七载: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大食国(今阿拉伯)人李彦升,得到宣武军(汴州)节度使卢均荐,考取了进士。

李彦升于唐代后期侨居中国,他热爱并学习中国文化,并有了很高的中文学识。当时的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卢钧偶然发现李彦升中国话讲得标准流利,并了解到李彦升是随经商船队来的,出身名门望族,来中国定居后更名为李彦升。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爱才的卢钧为了不埋没李彦升的才智,特意向唐宣宗荐贤。经唐宣宗派员调查考察后,恩准李彦升参加科举考试。李彦升到京后,按步骤进行科考,不负众望,一举及第。

李彦升及第后,朝中内外,为之惊叹,言论不一。有人认为,一个外籍“蕃客”参与国家的正规科举不妥,极力反对录取,并上书唐宣宗取消其所中的进士。也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任何具备真才实学的人都有资格进入科举。卢钧为此在宣宗面前直言进谏:“李彦升虽是蕃客,但他热爱中国,是‘形夷而心华\’,这样一位颇有才华的外国侨民,朝廷应破格重用。”唐宣宗认为卢钧讲得有道理,同意录取李彦升为进士,并钦点其为翰林学士。

当时外国人参加唐代“高考”的,新罗(今属朝鲜半岛东南部)人为最多。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三引《东国通鉴》云:“崔致远,少梁部(今属朝鲜半岛)人,十八登第。”这里说的是新罗人崔致远,在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进士及第。崔致远用汉文所著的《桂苑笔耕集》自序云,“臣自年十二离家西泛。当乘桴之际,亡父诫之曰:‘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勤哉,勿隳乃力。\’”崔致远严守父训,不但在中国考中进士,而且还在中国宣州潥水县(今江苏)担任县尉之职。

崔致远来到唐朝的年代,已是晚唐,虽盛唐恢宏气象不再,然而盛世的余荫犹存。少年崔致远进入国子监学习。公元874年,崔致远参加科举考试及第,佳讯传至新罗庆州,崔氏家族举族同庆。

登科及第的崔致远,没有就此衣锦还乡,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大唐发展。公元876年冬,崔致远被朝廷任命为溧水县尉。任县尉期间,崔致远勤于笔耕,以文会友,他后来把在溧水的诗词文赋结集为《中山覆篑集》,可惜后来散佚失传。公元880年,崔致远任职期满,入幕淮南节度使高骈门下。崔致远由此展开了一段人生最为辉煌的时期。

扬州宦游时期,崔致远致力于文学创作,作品质量达到顶峰。《桂苑笔耕集》便是他完成于这一时期的诗文集,也是崔致远流传后世的唯一著作。

这两个例子,说明唐代的科举制度有多么大的吸引力,而且像李彦升、崔致远这样的情况,很是普遍。《太平广记》也记载了一个新罗人金可记参加科举考试的情况:“金可记,新罗人也,宾贡进士……博学强记,属文清丽,美姿容,举动言谈,迥有中华之风。俄擢第,于终南山子午谷葺居,怀隐逸之趣。”就是说,新罗人金可记也是来中国考中进士,没有做官,却在京城长安(今西安)南边不远的终南山子午谷隐居了。这显然受了当时文人隐逸之风的影响。

大批新罗人来华应试,不仅显示了他们较高的汉文修养,还与中华文人结下了难忘的友谊。后来金可记归国时,大唐诗人们纷纷赋诗相送,表达了两国文人的深厚友情。

新闻推荐

卫生有死角 市民盼清理

本报讯(记者王伟摄影报道)近日,有市民致电热线,反映淮南市工人文化宫门前游园草木青翠,荷塘内睡莲盛开,环境优美,每天都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前来休闲纳凉。然而,与这美景不符的是,在工人文化宫大楼周围,留下卫...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