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语 文

淮河早报 2017-06-13 00:00 大字

淮南二中 胡传海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在内容方面一如既往地重视传统、关注社会、聚焦人文,着力考察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体现出语文学科对语文素养的高度关注。而在试题形式方面,今年的语文试题在继承中又有所创新,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不过语文试题虽有变化,但总体难度适中。

一、稳中有变,注重阅读和现实运用

现代文阅读的变化早在意料之中,《考试说明》中有所交待,平时的训练也做出了相应调整。试卷包含三篇必考现代文阅读题,即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本扩容,在这种“加量不加时”的变化之下,题量的设置也更加精简,主观题变少,客观题增加,所考查的内容只增不减,考查更加全面。尤其要指出的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在选材上形式突变,一改往年考查人物传记的思路,转而考查新闻。试题选用了三个非连续性的新闻报告,甚至还包括图表阅读。新闻围绕中国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制作、观众构成,以及美国电视频道的模式和发展进行讨论。主观题考查1道,为多个材料信息整合的比较阅读题,客观题考查了一道四选一:文本内容的梳理;一道五选二:筛选概括要点信息题。不论题型题量如何改变,均要求学生能够梳理文本,筛选概括要点信息并进行整合,这是最基本的考查要求。

古诗文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稍有调整,其中诗歌鉴赏以一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呈现,默写由三道题变成了两道题。经过平时针对性的练习,相信学生早已适应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但客观题难度的提升也确实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整体发挥。

稍显意外的是语言文字运用出现的几处变化。成语题一反常规,要求从六个句子中选出三个成语使用不正确的句子,难度稍有提升,也会让部分考生感到不适应。第19题和第21题是近几年没有出现的题型,前者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后者通过寻找“推断中存在的问题”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今年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出现的变化之大,足以凸显命题者之用心,也进一步体现高考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视。

2017年语文试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对考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考查。比如实用类文本指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世界的能力和意识。文言阅读沿袭往年对人物传记的考察。名篇名句默写依然采用情境式填写的方式,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

二、多元驱动,引导思维指导教学

今年的全国I卷作文题要求考生“通过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颇具国际视野,兼怀时代精神,更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材料给出12个“中国关键词”包罗万象,既有国家战略层面的“一带一路”,也有事关普通百姓生活的“广场舞”“共享单车”“移动支付”;既有具有时代特色的“高铁”“移动支付”,也有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中华美食”“长城”“京剧”;既有针对现实环境问题的“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也有充满希望“美丽乡村”。今年的作文题充分体现了关注时政热点的主要特征,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现实问题,同时具有国际视野,从国家发展的大局着眼,既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又展望国家发展的美好前景,具有明显的“立德树人”导向功能。

不难发现,今年的作文题审题的难度大大降低,让学生自由组合词语,有机结合,可以有效规避套作,让学生有话可写。不过这样的文章又容易泛泛而谈,缺少个性和特色,作文的区分度有所加强。

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今年的作文让考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关联”“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既是对写作任务和作文体式的驱动,更对考生思维的驱动,对考生思维的缜密性、联系性、综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对教学的驱动,不少思维能力一般的考生面对这样作文恐怕会一筹莫展,这也就意味这今后的作文教学更需要注重思维的训练,突破程式化的约束,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有个性地创作。

总之,2017年的全国I卷在总体稳定,有所调整,走向平易,注重人文,更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新闻推荐

2016年度淮南新闻奖揭晓

本报讯2016年度“淮南新闻奖”近日揭晓。本次“淮南新闻奖”评选活动共收到电视、报纸和网络、图片和版面类参评作品63件。经过专家和评委的严格评审,评论《“且听春潮滚滚来”——写在2016年新春...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语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