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瓜扶贫,地标保护 产品的“承诺”
本报记者 柏 松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我们还有酥瓜!”5月30日一大早,从深圳回乡过节的戴宜东,来到了潘集区芦集镇戴庙村的酥瓜大棚,一次性购买了200公斤酥瓜准备带回深圳,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深圳同乡会的淮南老乡们,对我们潘集酥瓜可是赞不绝口啊!”
戴宜东是慕名而来,所选的瓜棚在当地很有名,不光是酥瓜的品质好,更是因为瓜棚的主人戴宜军是村里的贫困户,靠着扶贫产业大户带动项目,他不仅自己致富了,也帮助村里的4户贫困户顺利脱贫。
淮南酥瓜看潘集,潘集酥瓜在芦集,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主产地,芦集镇大力发展酥瓜特色产业,发挥“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优势,并借助扶贫政策,打造出“合作社+种植户+贫困户”的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对于芦集镇而言,“地标特色产品”的含金量不能忽视:大水、大肥、大产量,普通酥瓜走进蔬菜市场;控水、控肥、控产量,特色酥瓜走进水果市场!
产业发展项目支持一点,贫困户贷款支助一点,社会帮扶支助一点,经营主体投入一点。在芦集镇,推动特色产业与实施产业扶贫,可谓是相得益彰!
家住戴庙村的戴宜军,一家5口人原先生活殷实。自从孩子的先天性心脏病被查出,仅前期医疗费就花了30多万元,后续治疗的花费依然未知,一家人的生活坠入谷底。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戴庙村经过精准识别,根据戴宜军掌握酥瓜种植技术的特长,投入9.7万元项目资金,由戴庙村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建起了10亩酥瓜大棚,带动10户贫困户种植酥瓜。
“每亩3500多公斤酥瓜,每公斤平均1.5元,一亩地的收入就有2.2万元。”戴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姚元进,给戴宜军算了一笔账:去掉土地流转费用1200元、贫困户的帮扶费用1650元和生产成本1800元,每亩地的纯收入也不止1.6万元。戴宜军流转的5亩土地,一季酥瓜就可收益8万元。
村民马金平自从丈夫出车祸去世后,便要独自照顾2个孩子,家庭因学致贫。在孩子就业之前,马金平没有生活来源,村里为她办的低保,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而戴宜军的帮助,让她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和马金平一样,另外两户贫困户也在戴宜军的帮助下,实现了脱贫。
“头茬瓜即将结束,10天后将开始种植二茬瓜。”戴宜军和他的贫困户朋友们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收益。
有了扶贫资金的杠杆撬动,合作社+产业+贫困户的模式将“酥瓜扶贫”变活了!戴庙村的27户贫困户,有10户贫困户因酥瓜而脱贫。
“产业扶贫,最具生命力,也最长久!”芦集镇负责人告诉记者,江苏客商来到芦集镇戴庙村,已与村里达成意向,明年,将成批收购酥瓜,销往江苏市场。
除了扶贫产业大户带动项目,酥瓜的扶贫项目到户政策,让戴楼村的贫困户享受到了***的福利。
戴楼村村民杨井分的身体不好,因病致贫,老母亲长期住院,一家4口人的生活举步维艰。
酥瓜的扶贫项目到户政策,为他提供了每亩1万元的补助,他流转了4亩地种植酥瓜,每亩地1万多元纯收入,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清早收瓜,上午卖瓜,中午数钱,下午打理瓜苗……在自家的瓜棚门口,杨井分告诉记者:“虽然很辛苦,但是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2017年,潘集区为芦集镇拨付了4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50亩大棚酥瓜,又将带动20多户贫困户种植酥瓜。
在芦集镇3年扶贫规划里,夯实基础、村出列,产业扶贫、全覆盖,乡村旅游、促升级的三步棋,始终闪动着酥瓜的身影……
新闻推荐
谢家集区第四小学五(5)班张馨怡我愿是一棵小草,在广阔的大地上,随风摇摆,摇啊,摇——摇出淡淡的清香。我愿是一串花苞,穿着粉色衣裙,在风中舞蹈,舞啊,舞——舞出春天的美妙。我愿,是一条小溪,拥有清澈的心灵,...
淮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