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对话古今 意在传承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淮举行

淮河早报 2017-03-30 15:01 大字

本报讯(记者 李钧)3月29日,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中国农业博物馆、安徽省文化厅、淮南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淮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淮南市文广新局承办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淮南子·天文训》诞生地——安徽省淮南市举行。

文化部非遗司、中国农业博物馆、安徽省文化厅和来自浙江、河南、湖南、广西、贵州五省区文化厅非遗处及10个“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社区负责同志以及淮南市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农业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天文台北京古天文研究中心、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安徽大学、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术研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今举办“‘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目的在于更好地宣传、保护这一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及对现实生产、生活的借鉴意义,广泛扩大“二十四节气”的社会影响,让全社会共同关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在发言中纷纷认为,《淮南子》描绘宇宙万物的形态,写下了许多对宇宙、事物的认识,其有关“二十八宿”、“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和“阳燧取火”的记载,保存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知识,对自然科学、哲学和文学者领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农时与季节的关系。真正把二十四节气写进书本记录在案,并被承认和应用至今的是《淮南子》一书。今天的二十四节气名称与《淮南子》上记载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完全一样,因此,二十四节气这棵大树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已经扎根两千多年了,可以说是根深叶茂,郁郁葱葱。虽然二十四节气综合了天文学和气象学以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一年中的自然特征,但只有在中国才被广泛承认和应用。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纷纷认为,在中国辽阔的疆域中,农作物生长真正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得比较密切的只有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特别是江淮地区结合得更加紧密。许多关于农作物和节气之间的农谚,基本上都流行于江淮地区。因此可以断定,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祖先肯定是生活在江淮地区的古代先民,这从《淮南子》一书可以得到应证。因为《淮南子》一书是在今天的八公山、寿县一带编成的,而八公山、寿县是标准的江淮气候。

这次学术研讨会是“二十四节气”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召开的,是保护和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遗产的一次重要学术探讨,它进一步阐释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释义及文化意义,阐明了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及传承传播路径,廓清了其文化内涵和外延,其成果对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新闻推荐

金毛犬掉进深井消防队员帮施救

本报讯3月28日18时50分,合肥市双凤路与淮南北路交口一只金毛狗不慎掉入3米多深井中。接到报警后,双凤消防中队利用救援三脚架展开救援。承担此次救援任务的是中队班长缪康磊,下到深井后,将一身泥水的...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