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二十四节气:中华民族的大成智慧 方 川

淮南日报 2017-03-29 15:00 大字

公元前139年,淮南王刘安把所著《内篇》献给汉武帝,标志《淮南子》公开发表,完整的24节气名称与内涵,第一次展示在世人面前。

35年的辗转传播,前104年邓平等人将二十四节气写入历法的专著《太初历》,运行188年,该历废除。但是关于24节气、19年7闰年、每年从农历10月冬至始改为正月等传承下来。于是“二十四节气”眼光向下,深入民众,扎根民间,这一“文化意识团”(陈勤建《中国民俗》)逐渐成为华夏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大成智慧。

中华民族的先祖选择在欧亚大陆的东端繁衍生息,他们把好奇的目光投向浩渺苍穹、世间万物,“上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产生了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探索自然奥秘的上古神话;山川河流、土地五谷、花草树木的背后都有神灵在凭附,人间就有了山神河神、社神谷神、花神树神,充满人文情怀。日月运行,星辰潜跃,冷暖交替,万物周转,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其中观天象辨物候,循规律明事理,最后发明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正是中华民族对自然天象和社会人文不懈探索的成果。

春秋战国甚至更早,智慧的中国人就能用立竿测定正午太阳影子长短。先把一年中正午时分立竿影子最短的那天定为夏至,最长的那天为冬至,影子长度中间的为春分或秋分,有了春夏秋冬的概念。到了《吕氏春秋》又确立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构成了“四时八节”。

当我们说立夏或立冬时,炎热或严寒并未到来,这是为什么呢?人类最初在探索季节变化时,从对气温直接感受出发,将大脑的睿智融如其间。当真要把四季纳入历法时,就不能随随便便根据气温定四季了。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同;不同年份同一时间,气温也不相同。因此,必须找到稳定的、普遍适用的确定四季标准。最后找到了标准,就是太阳照射地球的位置变化,这就是天文标准。太阳的照射位置虽不是唯一决定气温的位置,但它能有规律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这样定的四季就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我们把对气温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把太阳照射地球角度不同导致的气温变化叫天文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滞后就很自然了。二十四节气中所定的四季,是天文四季。

二十四节气又是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典范。《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也就说,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各有一套宜、忌的规定,顺应它就会昌盛,违背它不死则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最为重要的规律,不顺应它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规范,所以“四时的运行规律,是不能舍弃、违背的”。

我们用二十四节气来组织生产、安排生活,万物生长,人们获得“身上衣服口中食”。春的萌动,夏的葳蕤,秋的凋零,冬的苍茫,季节的变化,刺激大众的心灵。斗转星移、风霜雨雪,都能引发多愁善感文人士子无限感慨。他们由现实物象观察,转化为胸中意象,季节节气就入诗入画入乐,发展为优美的意境。现实中按72候5天记日子,太短;初一、初二……按月数数一样的流水账,太长;15天一变的节气名称,不长不短,中庸之道,恰恰激发人们求变的心理。可以说,24节气是中国历法与民众最接地气的互渗互动,它从萌芽起,就将历法、物候、降水、气温、民俗、养生、艺术等等,不断的添加,内涵日渐丰盈,人们又总结出许多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谚语,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比如,“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二十四节气从 “文化意识团”,成了中华民族“集成智慧综合体”。

这些还不够,人们发明与二十四节气的“数九”,用九九消寒图,唱“九九歌”盼望春的到来。笔者搜集到淮南本土九九歌:头九封河二九开,三九四九等春来,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宽,八九七十二、备好牛犁耙,九九八十一,猫狗行荫地。酷热天气又发明了“三伏”。

其实,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淮南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淮南子》用北斗斗柄的旋转来确定季节,构成了一个天象、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农事、物候、气象、干支、音律、方位等的完整体系,成为两千余年我国历代朝廷施政、农事、祭祀、渔猎、实施刑法、军事活动等各种大事的主要依据,也成为道家天道观中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依据。”(陈广忠全本全注全译《淮南子》)。“二十四节气,玩得就是综合!”

那么,为何二十四节气不在同时代的《吕氏春秋》、《史记》或《春秋繁露》等著作出现,被淮南王拔了个头筹?一是淮南王的创造和创新精神。《淮南子》“要略”云,“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储与扈冶。……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他的著作观天地、通古今,创造创新,无所不往、无所不能。二是上古至秦代历法长期探索积淀,汉初天下统一,水到渠成。三是淮南王及其门客对淮河流域麦作、稻(豆)作明交融汇聚的现实观照。

二十四节气“四时八节”是骨骼,其他16个节气是血肉,可以推广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哪怕是南半球。说它是中国第五大发明,实至名归;作为人类非遗代表作,具有世界意义。

(作者为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会长)

新闻推荐

淮南市将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展开联合执法检查

本报讯近日从市公管局获悉,淮南市将对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展开联合执法检查。2017年淮南市计划开工亿元以上省重点项目110个、续建144个、竣工30个、储备160个。开展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联合执法检查就...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