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法治阳光照亮新生之路 ——淮南市创新社区矫正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淮南日报 2017-01-19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柏 松 何婷婷

淮南市,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服刑人员,却没有在监狱里服刑;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却需要在司法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在“高墙”之外改造,进行心灵的救赎。

用心塑造阳光心理,用爱重启生命之帆。近年来,市司法局围绕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帮困扶助工作任务,创新机制,完善措施,全力推进淮南市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无一人脱管漏管,无一人走上犯罪道路的良好记录,为维护全市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监管 夯实基础

年5月日至日,由市公安局、市法院、市检察院和市司法局组成社区矫正联合执法检查组,对全市8个社区矫正中心和个基层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进行联合执法大检查,重点对脱管、漏管、虚管人员重新犯罪现象,追逃情况、外出审批、教育矫治等方面进行检查,对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最大限度地消除了影响监管安全的各类隐患。

“类似的公检法司四家单位联合执法检查淮南市每年开展两次。”市司法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说,社区矫正的本质属性是刑罚执行,其执法的严肃性、规范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每年由市司法局社区矫正支队牵头组织,公检法等部门参加的两次联合执法大检查形成了长效机制。各县区司法局还开展季度一中查,两月一排查(即专项活动),随机一小查,节点突击查等执法检查活动。同时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淮南市社区矫正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年,市司法局联合市公检法部门出台了《淮南市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电子腕带监控应用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通过认真摸排、将全市名重点、难管的社区服刑人员纳入首批电子腕带试点实施监控。

由“心”入手 打破“心墙”

八公山区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到敬老院开展公益劳动、维护道路交通秩序;田家庵区在社区矫正人员中举办“孝文化”道德大讲堂,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到高校现身说法,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潘集区举办 “学雷锋,塑新生”法治文艺进社区矫正中心活动,传递正能量……年3月1日至4月日,市司法局针对社区服刑人员部署开展了“学习时代楷模、传承雷锋精神”为主题的宣传月活动,各县区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中引导矫正人员积极悔改,真正融入社会回报社会。

如何将社区矫正人员——这些曾经误入歧途的特殊人群教育改造好,是监管部门要破解的难题。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市司法局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科学的教育矫治方法。

把脉问诊,找准病因。规范矫正人员日常管理工作,对新报到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入矫谈话,把握其性格特点;入矫后实地走访,熟悉其生活环境。通过“问、闻、测”,全面掌握矫正对象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方案。

对症下药,首治其心。与监督管理相结合,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警示教育”活动,使社区服刑人员明确在刑意识,敬畏法律意识。与“黄丝带帮教行动”相结合,开展传统文化、心理矫治等活动,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积极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激励他们重塑美好人生的信心。特别是针对涉诉涉访和家庭困难的社区服刑人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妥善化解矛盾,防止问题激化。

营造氛围,注重环境熏陶。与普法宣传相结合,在社区服刑人员中开展法治文艺进社区矫正中心活动等,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变“被动改造”为“主动奉献”。

“精准帮扶” 重塑人生

“以前因为做过不光彩的事,找工作四处碰壁,后来在司法局的帮助下,免费参加了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后就给我安排了现在的工作,我很感激!”岁的社区服刑人员李某现在是淮南市一家企业的技术工,每月能有稳定可观的收入,他非常开心。

监管教育让社区服刑人员走出了犯罪的阴影,而帮困扶助则为他们在回归社会、融入新生活的路上点亮了路灯。

市司法局在实践中创新,探索出以宣传政策引导、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就业支持等为内容的“精准帮扶”模式,在社区服刑人员中宣传就业、创业政策,引导有意向的服刑人员参加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创业、就业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使他们自食其力,融入社会。

精准帮扶如春风,润泽万物暖人心。市司法局还积极为社区服刑人员落实低保、临时性救助等政策,帮助服刑人员解决子女就学、家人就医、居住困难等难题。

矫正一人,感动一家,稳定一片!全市司法行政部门在社区矫正工作上的积极有效作为,不仅温暖了社区矫正对象的心,更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新闻推荐

免费春联年味浓

本报讯(记者苏国义摄影报道)1月日上午,淮南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购买纸墨,邀请书法家们在老龙眼菜市场开展为市民写春联、赠春联活动,3个小时内近副春联被市民免费领走。拿走两副春联的市民张先生高兴...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