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分类投放垃圾,你做到了吗?

淮河早报 2016-12-29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王玲 马南南

现如今,淮南市各个主干道、游园、景点等都会摆放分类垃圾箱,这些垃圾箱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箱体上面不仅有可否回收的标识,也有中文标识,可遗憾的是它们基本形同虚设,很少有市民将投放的垃圾进行分类,甚至还有许多垃圾箱被人为破坏,分类垃圾箱为何成了摆设?市民如何对待垃圾分类,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调查:街头分类垃圾箱多混装

月日上午,记者沿着洞山中路前行,时不时就能看到路边的分类垃圾箱,仔细观察后发现,无论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箱,里面的垃圾种类都差不多,基本上就是塑料瓶、报纸、木棍、树叶等。不仅在洞山中路上如此,在任何主干道,只要设有分类垃圾箱的地方,记者都发现市民多是直接将垃圾扔进垃圾箱,并未进行分类。

“一般都是就近随手一扔,也看到垃圾箱上标有可回收物和其它垃圾的字样,可具体如何分类我不太清楚。”一名正在扔面包袋的市民充满疑惑地回答。

负责附近路段的环卫工人也表示,很少有市民扔垃圾时进行分类。由于垃圾箱内会有各种物品,他们也很难分类,只是将塑料瓶等可以变卖的物品挑出后,剩余的垃圾直接装车拉走。“看看这些垃圾箱里,都是混着扔的,哪有分类?”

走访:区分分类垃圾有些难

为什么垃圾箱上明明写着“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字样,而垃圾却还是混装呢,记者在几条主干道上随机采访了多名市民。

在铁路新村公交车站旁,一个女孩随手将手中的酸奶罐扔进了“不可回收”垃圾箱内。当记者询问其是否了解垃圾分类时,女孩想了想表示知道,但没有在意看,就习惯性地选择离自己近的垃圾箱扔了进去。

在民裕大街公交车站,一名大妈随手把一袋垃圾扔进“可回收”垃圾箱。记者随即上前询问大妈扔的是什么,大妈称刚买过菜,就着等车的工夫把菜叶摘了,垃圾袋里装的是不要的菜叶和多余的塑料袋等物品。记者指着垃圾箱上的“可回收”标识给大妈看,问其知不知道“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意思,大妈表示不清楚,还反问记者是干什么用的。当得到答复后,大妈则认为这个意思不大。“最后不都是让垃圾车一车运走吗?再分类最后不也是归到一块吗?费那事干么,买这样的垃圾箱肯定还浪费钱!”

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一位朋友,他恰巧在接孩子放学,对于垃圾分类,孩子的说法更直接。“老师教我们要把垃圾扔到垃圾箱,垃圾箱分成两种,可以再利用的就投到可回收里,不能再利用的就扔到不可回收里,老师说过的纸、塑料瓶、玻璃等是可回收的,电池是不可回收的,可其它东西呢,我就不知道了,因为弄不清楚,我就只能随便找个垃圾桶扔了。妈妈说,只要能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就是爱护环境。”

链接:垃圾分类早有标准

据了解,年月,国家出台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根据国家制定的统一标识,生活垃圾被重新划分为三类,它们分别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可回收物表示适宜回收和资源利用的垃圾,包括纸类、塑料、玻璃、织物和瓶罐等,用蓝色垃圾容器收集,有害垃圾表示含有害物质,需要特殊安全处理的垃圾,包括电池、灯管和日用化学品等,用红色垃圾容器收集,其它垃圾表示分类以外的垃圾,用灰色垃圾容器收集。

对于垃圾桶分类可能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其实从字面上来说可回收物是指适宜回收循环使用和资源利用的废物。这里主要包括:纸类:如报纸、各种包装纸、办公用纸、广告纸片等;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瓶、一次性塑料餐盒餐具等;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如易拉罐、铁皮罐头盒、铅皮牙膏皮等;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

不可回收当然就是除了可回收垃圾之外的垃圾。常见的有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如果皮、菜叶、剩菜剩饭、花草树枝树叶等。另外还有有毒物质,如废旧电池、废荧光灯管、水银温度计、废油漆、过期药品等。

看法:垃圾分类任重而道远

无论大伙是不是分类投放垃圾,就关于垃圾分类方面,记者却感受到市民对分类投放垃圾的肯定。“虽然我们主干道上有很多分类垃圾箱,但却不能落在实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大众宣传,很多垃圾根本不知道属于哪一类,时间一长,大家就随之任之了。还有各个小区并没有形成垃圾分类,家家都是一个垃圾袋装满生活垃圾,乱七八糟什么都有,无论是否分类,最终全部去垃圾处理场,使用分类垃圾箱又有何意义呢?”记者在采访时,一位七旬老人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亲戚家的小孩曾经跟着游学团去国外某城,那里的孩子吃过饭后都会把盘中的残留物分门别类送到指定地方,比如牛奶盒,那里的孩子把牛奶盒里一层塑料膜撕下后分别扔进两个垃圾箱,这就是从小教育的结果。我们应该学习人家好的一面,其实可以想象到这些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他们肯定也经历了几十年的教育训练过程,也许直到今天肯定还有人会乱扔垃圾,但只要他们不停地宣传教育,最终每个人都会养成良好习惯,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借鉴人家的方法,从小培养,让这些习惯在孩子们心里根深蒂固,再影响家人、朋友。”李女士说道。

在公交车上,李女士和记者聊了很多,她的说法得到车上很多市民的赞同,大家都觉得如果通过媒体,让更多的人认识到分类投放垃圾的好处,并且多做这方面的宣传,让人人都对垃圾分类耳熟能详,相信以后的生活环境会有质的飞跃。

新闻推荐

讨要伤残津贴 合理维护权益

本报讯(本报记者报道)10月27日,八公山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劳动争议案件,原告刘某参加工作40年,未能依法享受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权利,后因发生工伤也未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起诉单位依法支付伤残津贴,被法...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