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交通站长与敌斗智斗勇省公安厅离休干部李海明回忆在根据地往事

安徽法制报 2015-08-20 12:33 大字

[摘要]省公安厅离休干部李海明回忆在根据地往事

煤油灯、山头上连串的竹竿。这些看似并不起眼的物件,在抗战时期,可救了不少百姓。今年已经87岁的李海明老人1990年从省公安厅离休,干了一辈子公安的他,在抗日战争期间正是靠着这些“秘密武器”收集和传递情报。

虽然李海明已年近九旬,但是回忆起那段血雨腥风的战争,一个个精彩的“谍战”故事娓娓道来。“我是江苏省淮阴县人, 1944年8月考入淮南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当时我只有17岁,由于年轻,腿脚快,被分配到老子山区在农民抗日协会担任秘书和根据地交通站站长,那时党委指示、传递信件和情报都是由我来负责。”李海明回忆道,他所负责的区域驻扎着一支近百人的日本中队,他们控制了两个伪军大队。因为日本军队的武器装备优良,为了避免伤亡,区委没有选择与其正面交锋,而是把他们逼进了山里头。这样一来,日本军队断了粮,就常常下山来“扫荡”。

那时传递各种信息,可不像现在有个事情打个电话就行,全靠递步哨,也就是甲传递给乙,乙传递给丙。还有一种就是“倒杆”。什么叫“倒杆”呢,李海明告诉记者,“那时盱眙县城沿淮河一带有很多山,我们在第一个山头竖立杆子,发现敌人出城扫荡,就把杆子放倒,沿着山头的所有杆子也跟着一起倒,各个乡的干部看到后就把群众都转移到芦苇荡去。 ”

为了在敌人扫荡前转移群众和粮食,李海明所在根据地想尽办法。“伪军有个大队长叫董树棠,我们做工作把他拉了过来,让他成为我们的‘暗哨\’,敌人一出来扫荡,就给我们送信。 ”李海明老人说着眼前一亮,最让敌人没想到的是,给他们做饭的人也是自家人,敌人扫荡前要做饭,那人就将煤油灯点亮,放在碉堡的窗口,很远都能看到。除此之外还有个杀手锏,在那段极度缺粮的时代里,根据地里推行“以情报换粮”政策,经常能看见一些伪军偷偷摸摸背着个布袋子来“投靠”。

最让李海明老人自豪的是,因为传递信息准确及时,直到撤退,敌人每次扫荡都“扑了个空”,人民群众更是“零伤亡”。“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后,那时根据地比如今的过年还热闹。锣鼓喧天,大家把能敲响的东西都拿了出来敲,脸盆子、铁锹什么都有。 ”李海明老人回忆起当时情景,依然激动万分。“大家都手舞足蹈,因为这份期待已久的和平终于到来了。 ”

·本报记者李斐·

新闻推荐

涉嫌贪污受贿730万余元赵红梅推责给张苏洲

本报讯 10月30日,淮南市中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安徽广播电视台原党委委员、副台长(副厅级)赵红梅受贿、贪污730万余元一案。面对公诉机关指控,赵红梅表示没有异议。据指控, 2008年3月至2014年2月,赵...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