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塑料加工“黑作坊”应取缔

安徽日报 2015-04-08 17:31 大字

■ 本报记者 孙海涛

日前,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一位村民向本报反映,当地徐圩村有几家塑料加工厂,粉碎加工废旧塑料制品,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以及噪音,气味特别难闻,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并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3月27日,记者沿着安成镇的十涧湖路向西,在徐圩社区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记者看到一个没有任何标牌的大院子,院门旁边码放着几捆压扁的塑料制品,院墙外有一条小水沟,水的颜色发黑,呈粘稠状。还没进门,一股臭味就扑鼻而来。记者发现,这个院子至少有300多平方米,里面堆放着几十个大麻袋,还有一个垒成小山状的塑料瓶堆。五六位老年妇女正在捡拾这些塑料瓶,主要是矿泉水瓶、饮料瓶、食用油瓶等,她们把塑料瓶分类装进麻袋,然后由一个中年男子把这些瓶子进行简单清洗,接着放入机器中,挤压成扁平状。

“你们在这里干多久了?”记者问这个加工作坊的女老板。 “2012年6月份过来的,主要是回收、加工废旧塑料制品。 ”她告诉记者,干这行也是没办法,要供养两个孩子上学,再说这对周边环境也没啥大影响。记者问她:“据说有村民举报,这些瓶子气味难闻,洗瓶子的脏水也有污染,加工有噪音。去年底,有关部门不是让你们关停了吗?”“这里离居民区还有不少距离,我们把瓶子清洗很干净,门口的臭水沟真的不怪我们,机器平时也不开。 ”她极力辩解。但是,记者看到这个院子对面不到5米就是居民区。

随后,记者又来到黑泥社区的另一个塑料加工小作坊。院子里的各种塑料瓶堆积如山,散发出一股臭味,十几名员工正在干活。记者问他们,有没有营业执照或环评手续?一位中年男子说:“老板不在,我们不知道。 ”院子隔壁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个小作坊停过几天,现在又开始生产了,每天都有很多收破烂的人拉着三轮车来送塑料瓶。

该镇安监办工作人员王磊告诉记者,这些小作坊主基本都是外地人,他们雇几个人,先对塑料瓶进行粗加工,做成半成品,然后打包销售到江苏等地。以前他们在舜耕村附近干,因为那边群众投诉强烈,有关部门将这些作坊取缔了,于是转移到这边来了。

田家庵区环保局李宗祥对记者说:“春节前,局里已派人到现场实地调查。据群众反映,当地至少有3家塑料加工小作坊。他们没有环保审批手续及相关证照,属非法生产。按照环保法相关规定,年前就送达了停产通知书,责令限期补办环评手续。事实上,这种毫无环保设施的小作坊,手续是不可能办下来的。 ”该局准备履行有关程序,将此事移送到市场监管局,按照无照经营对他们进行处罚,并依法取缔。如果小作坊不关停,该局将报请区政府联合安监局、城管局、公安局等相关部门一起执法,依法取缔这些无照生产的“黑作坊”。日前,在淮南市田家庵区安成镇的一个塑料瓶加工作坊里,几个员工正在分拣各种塑料瓶。 本报记者 孙海涛 摄

新闻推荐

业主为权利发声

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日前向社会征集意见,各地小区业主从自身经历出发,通过不同渠道提出意见建议。参与立法主张权利,无疑是对小区事务更高层次的“当家作主”——■ 本报记者 贾学蕊...

淮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