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垃圾站建成不用,淮南市贺疃镇群众质疑:民生工程咋成了“聋子耳朵”

安徽日报农村版 2014-03-04 10:51 大字

2月27日中午,淮南市潘集区境内风雨潇潇。在该区贺疃镇街道上,70多岁的环卫工人刘传贺正冒雨拖着一车生活垃圾往街道东边的垃圾站里送。因为垃圾车十分简陋,不时有塑料袋等垃圾被风从车上吹落到地上,雨一打便粘在了地上。

记者等人随着刘传贺一路同行,很快便发现了街道东边一座崭新的白墙黛瓦的垃圾中转站。不出意外,这车垃圾将被集中到中转站里,进行简单处理后运往更远处的垃圾填埋场。但到中转站门口时,刘传贺却熟练地调转了车头,垃圾被拖进了一个紧邻中转站的脏乱不堪的黑屋子里。

“怎么不运到那个新垃圾中转站里啊? ”记者对刘传贺的举动十分好奇。 “那个站不能用呢,建好到现在都没用过。 ”刘传贺一边回答记者提问,一边把整车的垃圾一股脑倒在黑屋子的地面上,挑拣了起来。

在和刘传贺的交流中,记者得知,黑屋子边十分气派的垃圾中转站里设施先进,有垃圾压缩装备,还配备了专业垃圾运输车,去年11月刚刚建好。但“可能是因为运营成本太大,建好后一直没用。 ”

“这个黑屋子就是临时的垃圾房,整个贺疃街道的垃圾都运到这里,我们用手工完成分拣,然后进行中转。 ”刘传贺告诉记者,本以为先进的垃圾中转站能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便利,但现在落空了。

见到记者在垃圾中转站附近逗留拍照,一位附近经营服装生意的关姓老板围了上来。“你是记者吗?我跟你反映一个事情,为什么好好的垃圾站成了摆设?垃圾堆在外面实在太难闻了。 ”关老板对记者大吐苦水。

关老板说,这里原本就是全镇垃圾的集中点,夏天时,因为垃圾中转流程慢,堆积时间长,腐败的垃圾十分难闻,夏风吹来,整条街道都弥漫着怪臭味。 “我们都不敢开窗户,闻到那味道都能吐出来。 ”关老板说着皱起了眉头。

更让关老板受不了的是长年累月的垃圾焚烧产生的味道。 “农村地区垃圾大多都是一烧了之,即使运到集中点来也是大火焚烧。一烧垃圾,那气味简直要人命。 ”记者注意到,黑屋子内的墙壁早已难觅白墙。

去年春天,让关老板等街道住户欣喜的事情发生了:一座投资120万元的垃圾中转站即将建设,项目还被列入了民生工程。 “新站修好后,能解决垃圾处理难题,我们老百姓非常欢迎。 ”但从去年11月竣工至今,大家没看到任何启用的迹象。 “民生工程咋成了形象工程? ”关老板质疑道。

记者注意到,新的垃圾中转站大门紧锁,门前一块印有“安徽民生工程”徽标的公示牌很是显眼。公示牌显示,该站属于潘集区贺疃镇2013年清洁工程建设项目,也是2013年省级民生工程之一,总投资120万元,建有90平方米的垃圾房和压缩式垃圾中转站一座,配备专用运输车1辆,小型运输车5辆。

所谓民生工程,简单说,就是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是“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的具体体现。而纳入安徽省民生工程的农村清洁工程更是广受农民欢迎的民心工程。为何贺疃镇花巨资建设的民生工程如今成了群众眼中的形象工程了呢?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贺疃镇政府了解情况。该镇党政办主任刘全坤表示,分管此项工作的党委委员李景喜在外开会,无法当面接受采访。为此,2月28日上午,记者拨通了李景喜的电话。

李景喜表示,这座垃圾中转站确实是2013年的省级民生工程,但因各种原因,站内的垃圾压缩设备到去年12月份才安装到位。 “加上设备太先进,操作人员需要培训,开垃圾运输车的驾驶员也在驾驶证增照中,所以我们一直没能把垃圾站投入使用。 ”

对于群众急切了解该站到底何时投入运营,李景喜表示,“我们确保3月份一定人员到位,肯定投入使用。 ”

设备安装迟,人员培训慢……面对记者,贺疃镇有关领导似乎为建好的民生工程迟迟未投入使用找到了一个好理由。但颇为讽刺的是,在那块门前的公示牌上,记者发现这样一行字:这座中转站建成后,“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有关部门)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 ”

我们不禁要问,白纸黑字写的“完善管理制度”体现在哪里?难怪当地群众指着公示牌对记者说,“公示牌上空话多”。希望当地政府能真正兑现承诺,早日将民生工程投入使用,挽回民心。

本报记者 陆杨 文/图图为建成后一直未投入使用的贺疃镇垃圾中转站。

新闻推荐

淮南通商农商行举办信息宣传培训班邀请省联社办公

7月12日,淮南通商农商行举办信息宣传培训班,邀请省联社办公室、安徽日报农村版报社专家讲授了信息撰写、摄影、新闻写作等方面的知识,100多名员工参加了培训学习。 吴龙宝 摄...

淮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