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厂”,让俺的腰包鼓起来了本报记者 摄影报道

淮河早报 2020-09-30 08:03 大字

“自从当地政府开办起扶贫工厂后,俺每天骑着电动车从家出发,轻轻松松几分钟就可以到厂里去上班挣钱,既不耽误农活,还可以照顾家中老人和孩子,这种持家挣钱两不误的好事,实在叫人高兴。”谈及现在的幸福生活,凤台县古店乡北王集村的村民孙邦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孙邦芳告诉记者说,以前,她和丈夫长年在上海务工,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两年前,得知村里开办了“扶贫工厂”,她便和丈夫毫不犹豫地就辞去在上海的工作,回到家乡第一个报名走进“扶贫工厂”,并担任了产品检验员的职务。孙邦芳说,在“扶贫工厂”上班的第一个月,她就拿到保底工资1300元,技术熟练时,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

孙邦芳所说的“扶贫工厂”,是当地政府引进的浙江省温岭市路正鞋业有限公司北王集分厂。为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凤台县古店乡与淮南市林业局驻村扶贫工作队共同努力,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千方百计筹集资金70万元,将北王集村旧粮库改造成标准化厂房,与温岭路正鞋业公司合作建设“北王集村产业扶贫制鞋车间”,建成两条生产流水线,带动贫困户及周边群众60多人就业。同时,企业把就业培训课堂搬到群众家门口,帮助贫困群众掌握技能就近就业,实现了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多赢。

金秋时节,记者沐浴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走进了古店乡北王集村“扶贫车间”里,工人们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正在有说有笑地工作着。厂房里几十台缝纫机有序排开,一块块皮鞋面料在缝纫机板上来回穿梭,他们正忙着赶制一批出口欧美订单的运动鞋。

正在扶贫工厂忙碌的63岁北王集村贫困群众徐燕丽高兴地告诉记者说:“没想到老了还能进厂当工人,在自家门口挣大钱。自从在‘扶贫工厂’上班后,腰包就逐渐鼓起来了。”

同样受“扶贫工厂”惠及的北王集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管占菊也向记者晒出自己的幸福账单:“以前,老公在上海打工,两个孩子在村里上学,公公婆婆年纪大了没法照看孩子,我只好留在家里,虽说整天不停地忙里忙外,但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的。这几年来,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干部介绍我到扶贫车间就业,让我在家门口既能打工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和两个小孩读书,日子过得也越来越红火。2016年底,俺家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管占菊言语之中充满感激之情,洋溢着满足之感。

驻村扶贫工作队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北王集村是凤台县的贫困村,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但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许多农村妇女不得不留守在家。为此,凤台县财政局、统计局、扶贫办和古店乡联合出资70余万元将北王集村原粮站改造后建成扶贫车间,市林业局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江省温岭市路正鞋业有限公司入驻车间,让附近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

北王集村这个扶贫车间于2017年9月改造完成,建成4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整修场地1000多平方米。该项目先期投放设备50台,带动周边群众60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有贫困户2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约3万元,其中一半用来增加贫困户收入。2017年北王集村已整村脱贫。

“扶贫工厂”生产车间里的村民们正在赶制一批订单产品

新闻推荐

八公山下泉水叮咚 周大兵

来寿县古城旅游观光的人,许多人是慕古城墙和豆腐宴大名而来,一览千年古风古韵,品尝天下一绝的豆腐宴。西汉时期,相传淮南王刘...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