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牢民生底线 脱贫更有底气
新年伊始话脱贫,贫困群众笑开颜。
“现在,我每月的低保金涨到了593元,更加坚定了全家人生活的信心、脱贫的决心。”低保金的逐年提标,让潘集区古沟回族乡农村低保对象顾娟和家人心里暖暖的。顾娟和家人的“获得感”,得益于民政兜底保障脱贫作用的充分发挥。
民政兜底保障脱贫工作,是对无法通过产业、就业等实现脱贫的对象,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实现稳定脱贫。2019年,淮南市民政系统自觉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聚焦脱贫攻坚、特殊群体、群众关切,实现了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等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面提升了社会救助整体水平。2019年,市民政局在代表安徽省迎接民政部、财政部组织的2018年度困难群众救助绩效评价中,以及省民政厅委托第三方组织的2018年度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绩效评价中,均获得“优秀”等次。
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保障更加坚实有力
——2019年,全市累计保障城乡低保对象128万人次,发放保障金4.97亿元,城乡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提高到457元、366元。
淮南市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持续提高标准,实现城乡统筹。2019年,淮南市再次提高社会救助相关标准,市辖区及凤台县城乡低保月保障标准由570元/人提高到593元/人;寿县城乡低保月保障标准分别由557元/人、362元/人统一提高到560元/人;新标准从2019年7月1日起执行。市辖区和凤台县于2018年实现了城乡低保统筹,寿县2019年实现了城乡低保统筹,淮南市提前一年全面实现城乡低保统筹管理。
发放价格补贴,缓解生活压力。2019年,淮南市启动了价格联动机制,累计为104.6万人次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3031万元,有效缓解了困难群众因物价快速上涨带来的生活压力。
完善政策体制,制度有效衔接。淮南市出台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细则》,对于家庭共同生活成员因病、因学等刚性支出过大,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在计算家庭收入时予以扣减,并细化了收入和财产认定标准,为实现精准救助提供了制度保障。
开展专项治理,净化低保环境。淮南市深入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活动,全面复核农村低保,自查阶段共计排查70396人次,共清退低保对象3597人,纳入低保对象6379人,其中纳入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重病、重残对象1485人。全市低保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登记506例。
健全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让特困人员共享发展成果
——2019年,全市累计保障特困供养人员29万人次,发放供养资金1.45亿元,护理补贴532.4万元。
淮南市坚持对象认定精准、供养标准制定精准、供养服务实施精准,确保特困供养人员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提高供养标准,保障基本生活。2019年,淮南市大幅提高了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市辖区和凤台县城市特困供养人员年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12000元/人,寿县城市特困供养人员年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9000元/人;农村特困供养人员年基本生活标准统一提高到9250元/人。
发放护理补贴,解决护理难问题。由民政部门牵头,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为特困供养人员发放护理补贴,补贴标准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中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每人每月80元,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每人每月160元;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中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每人每月100元,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每人每月200元。
全面调查排查,满足供养需求。全市民政部门对分散居住特困供养人员开展集中供养需求摸底调查,全市约有近400名分散居住特困人员有集中供养需求,由县区民政局安排其就近入住特困供养机构安享晚年。对自愿选择分散居住的特困人员,市民政局统一制定了监护监管照料护理协议,由乡镇(街道)人民政府与特困人员、村(居)民委员会、监护人四方共同签订,明确委托照料人,落实照料服务责任,确保特困人员“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
推动转型升级,提升护理能力。2019年,淮南市投入3000多万元财政资金,改造和完善特困供养机构基础设施、消防设施、无障碍设施、特护设施等。另外,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以及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为特困供养人员提供供养和照护服务。 (下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钧)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淮南商会副会长李士辉是一名在外打拼的淮南人,他和其他在他乡的淮南人一样,一直关注家乡...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