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兵的乡村振兴梦
近日,记者见到孙多勇时,他正在养殖基地里劳动。看到来访人群,他放下手中的劳动工具,捋下袖子,擦了擦头上的汗水,笑着走过来打招呼。“待人热情亲切,如同白面书生。”这是孙多勇留给人的第一印象。
1977年出生的孙多勇是凤台县尚塘镇龙庙村人。他1995年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武警战士,2008年转业。12年的军旅生活既强健了孙多勇的体魄,又磨练了他的意志;既造就了他刚毅果敢的处事风格,又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优良作风。
转业后,孙多勇在北京把建材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年收入三十余万。然而,“从小时候起,我就想着长大以后能为家乡做点贡献,所以回家的念头始终挥之不去。”2014年,在父母的召唤下,孙多勇回到家乡,流转40余亩土地建龙虾塘和养鸡场,搞立体种植养殖。
之后,为了引领乡亲们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孙多勇创建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除自己带头开展种植养殖外,还带动4户农户养殖龙虾和养鸡,总面积达200余亩。
孙多勇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时刻不忘回报社会。2015年,龙庙村“一事一议”修建肖庄和小樊庄“村村通”水泥路项目,当时承包工程的负责人资金紧缺,一时无法开工建设。孙多勇得知情况后,主动与该负责人联系对接,从自己的企业经营收入中拿出15万元,不计任何报酬,帮助工程启动。修路期间,他多次到施工现场,把控工程质量,催促施工进度,最终让施工方圆满完成该项目,得到本村群众的一致称赞。
龙庙村通往朱马店集市的一条主干水泥路,因路基松软加之路两旁一边是行水沟,一边是水稻田,路面经常出现断裂和起伏状况,经重型车辆辗轧,造成较大面积损毁。孙多勇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每当路面因损毁受阻时,他便自掏腰包找来挖掘机、铲车、货车,拉运石子、煤矸石等铺路材料,及时进行修复,保证了村民生产生活和出行方便。此项开支他每年要花费4000元以上。有时候,村庄内下水道堵塞,孙多勇也自费找来挖掘机开展疏通作业,及时排除内涝积水,村民们交口称赞。
孙多勇被选举为龙庙村支部委员后,他主动向村里的老同志学习,用心研究党对农村的新政策,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与村“两委”一班人凝心聚力谋发展,制定村队发展目标规划。农业方面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方式,成立村水稻育秧工厂,实行水稻机插秧全覆盖,减轻了群众生产负担,获取了更大的农业收入;企业发展上,鼓励本村致富能人建稻米加工厂,利用当地20万亩优质糯稻生产基地,从事糯稻粗加工和深加工。还安排本地100多名劳动力从事稻米运输和加工生产,实现本地就业,并由此获取了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孙多勇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当地群众的一致认可。他告诉记者:“面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梦想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新闻推荐
激活新动力 变出新气象 凤台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本报记者刘银昌本报通讯员朱红颖“我村自2017年10月被全县确定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以来,已圆满完成试点村各项改革任务...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