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光荣灯”一送68载

大众日报 2019-02-13 10:01 大字

□本报记者李媛

本报通讯员宗绪昌荣立元

2月1日,青岛平度凤台街道东潘家疃村一大早就热闹起来,锣鼓声响彻整个村庄,4名少年儿童每人手里捧着一盏写有“光荣人家”的“光荣灯”走在前面,不时喊着“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参军光荣,保家卫国”的口号,村干部、村民代表们带着花生油、大米、烟酒等慰问品,敲锣打鼓来到5户军属家中,为他们钉挂“光荣灯”,送上全村人的温暖和祝福,以感谢他们对祖国国防事业的支持。

“送光荣灯的事,还得从1951年说起。”据本村80岁的李书全老人回忆说,那一年,当时的平度县(今平度市)人武部给村里解放前参加胶河战役(俗称三合山战役)牺牲的李昊烈士家送烈士光荣牌、发抚恤品。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于洪奎琢磨设计制作盏“光荣灯”送到烈军属家,用这种方式表达拥军优属情。于是,便组织村民设计制作出了“光荣灯”。

刚开始,“光荣灯”是木板制作成一个五角星,用粉红纸糊上,中间用毛笔字写上“光荣人家”四个字,底部放上蜡烛,挂在烈军属的门前。1958年之后,“光荣灯”由原来的五角星改为由4块木板做成一个敞口的长方体,正面用粉红纸糊上,中间用毛笔写上或贴上“光荣人家”四个字,一直延续至今。

据李书全介绍,解放后他是第10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里一年没拉整整送了68年了。“除了送‘光荣灯’,还帮着烈军属打扫院子、清理卫生、挑水,帮着包饺子、劈柴……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送‘光荣灯’这个好传统不能断,也不能丢。”李书全介绍。

村干部李书江就是部队转业回来的,而且他一家三代都是军人,祖孙三代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部队。离李书江家不远的李书嘉一家同样也是军人世家,父子两代都曾经驻扎海岛十多年。“别看俺村才145户,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有36人参军了,这都跟村里对军人家庭关心支持分不开”。李书嘉告诉记者。

“儿子在部队服役16年了,每年都会收到、点亮那盏‘光荣灯’,都说十五的月儿圆,也比不上俺门前的‘光荣灯’亮堂”。现年56岁的退伍军人綦瑛瑞说,2003年他就把年仅18岁的儿子綦峰送去东海舰队某部服役,他三弟綦振瑞、四弟綦景瑞也都是退伍军人,全家都觉得无上光荣。

新闻推荐

“三大战役”的稳定收获 淮南市扫除黑恶固本强基纪实

本报记者刘银昌近日,安徽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简报第40期专报了淮南市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好“争夺战”、“攻坚战”...

凤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凤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