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淮南古城(上) 孙献光

淮南日报 2018-07-24 01:50 大字

城,原义就是用土板筑而成、围成一圈的墙。《说文解字》解释:“以盛民也”,是指城的居住生活功能。《墨子》释义:“城者,可以自守也”,这是指城的防卫功能。

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不断丰富发展——

城既然盛民,自然逐渐有了贸易,还引动了乡村商品汇集,形成千商云集、万贩奔走的情形,这便有了城市。

一旦有城有市,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历代官府又以此为中心统治一方,人多了,城市便不断膨胀,于是城外还有城,大城套小城,这便有了城郭。

中国众多的古城,多在水陆交通的要道,乃商贸集散的枢纽,为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到如今,计量战争成败,都是以得多少城,失多少城来计量。既然战争以造成重大杀伤、夺取敌方城市为目的,敌我双方当然要加强城的自卫功能——通过加固、加宽、加深,城的防卫能力不断提高,于是,便有了城池、城瓮、城楼、城堞、城垛、城壕。城墙、城门、城楼、城池、城区的夯筑技术、使用材料、构造设计,都有了显著提高和巨大变化,城墙从泥筑变成内泥外石,日益坚固;城门从单门增为多重,从木门到铁包木,再到铁铸钢闸,异常牢固;城池由浅窄变成宽深,难以逾越;城楼从少量演变成众多,防备功能不断完善。不但如此,城市还有了完善的饮用排水系统,有了丰厚的粮食储藏,可以长期支撑城市的守卫。城市的攻守,往往以年来计算。古人甚至以为,万物皆有其灵,地有一物,天主一神。于是又有了城隍、城阙的城市衍生物出来。

城由于功能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都城、县城。它们是国家、或者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些城市,拥有坚固、高大的城墙,集聚了众多的居民,商贸繁荣,设施齐全,防备牢固。这样的城市多建立在依山傍水、交通发达的战略要地。朝代虽然变迁,但它都会被胜利者利用并加以完善。因此,这类的城虽历战火,多数会保留下来。

一种军战之城:是进攻、防守的军事基地。这样的城,有永固或半永固城墙,但功能单一。虽然在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战争区域的变化和各朝代阶段性的安定,逐步损毁,最终消失。此外还有被称为营、垒、戍的城,都是在战争对垒中临时建立的城守。总体来说,纯粹用于战争的攻防的城,都是用泥土夯筑,这样的临时城守,尽管很多在历史记载中有名有姓,但很快在自然风雨中消失,基本不可考。

淮南尽管现存古城无多,但在历史上,曾经前前后后诞生过数十座古城。这些古城,有的是可以称为城市的、具备完整城市功能的城池,但更多的是用于军事攻守的要塞。

那么,笔者专门细说淮南战争戍守类的城池

纵观历史,淮南地区战争频繁,是南北对垒之地,敌对双方沿淮河抗衡,是我们看到的常景。故淮南的城虽不少,但多数是战争营垒。由于战争是动态的,相互之间对抗的区域经常变化,所以永固型的军城较少,多数是版筑泥夯,用于一时。战争结束,土城经风沐雨,渐渐湮灭无迹。考明清寿州志、清凤台志、怀远志、定远志,在淮南境内的主要用于战守的城,大约有25座。

1、刘备城、张飞城、关羽城。刘备城筑于正阳关与颍上交界处,张飞城在正阳关东南四里。关羽城位于正阳镇淮水之西与颍上县接境。据方志记载,这三座城池,是东汉末年刘备刚起家之时,实力弱小,曾到寿春投靠袁术,被袁术分派到寿春的正阳关防卫河南的曹操。张飞、关羽分别沿淮河水筑建军事壁垒,屯军驻守。其中张飞城和关羽城这两座城池建筑得十分牢固,一直到明代,还有遗址存在。被记于明代的《寿州志》中。

2、两城:元史载:至元九年,即1272年,董文炳筑两城于正阳,以遏南宋军队。至元十年,宋将来争,天降大雨,淮水暴涨,南宋以舟师迫城,董文炳病倒,其子董士选率兵守城,打退宋军。有人认为,从《三国志》看,刘备初起兵,即倚陶谦,陶谦与袁术关系恶劣,袁术当时虽然号称六世门阀,坐拥雄兵,但声名拙劣,刘备当然不会与其交好。后刘备领徐州牧,袁术不但引兵来攻,双方对垒一个多月。他还暗中策动吕布乘机偷袭,逼得刘备只好投奔曹操,形成了曹刘共同对付袁术的格局。所以历代学者以为所谓张飞城、刘备城、关羽城,只是一个挂名,实际上是董文炳所筑的两城。

3、硖石城:从淮南历史上发生的战争记载来看,该城建设不会晚于东汉。而且一直延续到后周,前后至少有八百余年的建城史。之所以历代王朝都重视此城的修筑,主要原因是硖石山控扼淮河,与寿州城隔水相望。在此筑城,守,则与寿州城互为犄角。攻,则可利用此为进攻寿州的桥头堡。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朝的梁武帝时期,寿州被北魏所占,但硖石城被南梁占据。当时梁军不但牢牢控制了西硖石城,还在淮河东面又建立了西硖石城,又在东西硖石城周边分别各建了两个营垒,梁军以此为基地,展开了与北魏的寿州争夺战。唐武德七年,讨伪宋辅公祐,李世勣步卒渡淮拔寿阳,军次硖石城。

4、梁城、湄城。《水经注》载:“淮水又东径梁城临侧,淮川之左有湄城”。《方舆纪要》载:“梁城滩,盖北齐与梁控扼之地,淮水中,东二十五里至洛河口。”从这些记载的方位看,都是从淮河的上游往下游来说这些城的位置。而梁城应在距洛河(即今窑河)约二十五里处,淮河南岸。与它隔淮河斜望的是当在今日的汤鱼湖一带的湄城。在南北朝时期,此城曾被北魏占据。公元505年,即南梁天监四年春二月,南梁发动了第二次攻取寿春的军事行动。梁武帝专门委派自己的弟弟萧宏亲征。大军屯据在洛河口,梁朝的北徐州刺史昌义之率兵攻占了梁城。这样,南梁便占据了东西硖石城、梁城,形成了对寿州的包围之势。当北魏派重兵驰援时,萧宏胆小畏战,错失战机,终于在一场特大暴雨中兵溃洛河口,士卒死亡五万,四十余将殁命。洛口一败,昌义之在梁城便成了孤家寡人,他只好弃城逃跑。梁城又为北魏占据。

5、青冈城:该城据于寿州往颍上的要道上,位于淮河与西淝河之间,距离寿州约三十五里。它是东晋谢玄为了防御前秦符坚时所筑。青冈城构型方正,四面各一里。当年谢玄追击苻坚败军,直至青冈城。晋史记载:青冈城周边,前秦军尸横遍野,死者如麻。

6、蛇城。《水经注》记载:“椒水径蛇城南又历其城东。”文中所说椒水,即是今天的焦岗湖。焦岗湖既然在其城东南,则蛇城在湖的西北。据清代凤台知县李兆洛考证,蛇城残存的遗址周长约有一里多,高四尺余,城墙的基址有六丈宽。具体位置应在今黄家坝往东六里处。

7、魏昌城。该城又名石城,建于八公山东南。公元516年,梁武帝萧衍在淮河下游建浮山堰,截断淮河,试图抬高淮河水位,用水来淹被北魏占据的寿州。担任寿州戍守的北魏扬州刺史李崇,在八公山建设了魏昌城,在淮水围城时临时把百姓迁入此城。史料有“石城在县(寿县)北四里”的记载,魏昌城的确切地址应在谢家集区唐山镇李嘴村与九里村之间。

8、阴陵城:《道光 定远县志》:“在镆琊山(上窑山)南,周围二里,故址犹存。《汉书 项羽传》:“羽壁垓下,汉军围之。羽溃围南山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至阴陵,迷失道。”

9、都陆城。在现安丰镇南。三国时期,司马家族篡魏,镇东将军诸葛诞在寿春反叛,司马昭率军二十余万,围攻寿春。东吴孙琳派朱异率三万兵来救。当时都陆城是朱异的粮食辎重基地。当朱异大军离开都陆进军黎浆城,与魏将石苞激战时,魏将太山太守胡烈乘机偷袭都陆城,将城内所储粮草焚烧净尽。朱异败退。孙琳要求朱异两次进军,遭朱异拒绝,孙琳为此当阵斩杀了朱异。

10、五木城。三国时期,东吴大将朱异为救在寿春反叛的诸葛诞,曾以车厢阵式围攻该城,被魏监军石苞、州泰打败。

11、黎浆城。该城当在现安丰镇境内。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该城多次发生激战。

12、黄城。在寿州西,有大小二城,距安丰城约有三十里,现已经不可考。

13、郭默城。在黄城西,已经湮灭不可考。

14、苍陵城。在寿州西,淮河之南,湮灭不可考。

15、诸葛城。在寿州东,湮灭不可考。

16、安城:在寿州南、安丰塘附近。史料记载:“梁裴邃攻寿阳至安城,克之。”

17、栋城:下蔡故城西北。

18、花苑城:下蔡淮河东南五里有遗址。

19、鸡备城:在安丰城西南。该城筑建较早,在《春秋》曾记载:“昭公二十三年,吴败顿、胡、沈、许之师于鸡父。”鸡父,即鸡备城。这个记载说明当时吴国的军队与顿国、胡国、沈国、许国的联军在此激战,联军被吴军击败。

20、鱼林城。清《寿州志》载:“在安丰塘侧下,鸳鸯水门至北六十里。

21、荻城。在寿州东南九十里,有丘高七八丈三十多亩之广。当时丘上还有获丘寺。南北朝时期,梁将裴邃自合肥进攻寿春,途中攻克荻城。

22、安丰城:在寿州南六十里,汉属六安国。东汉属庐郡。隋属淮南。从历史记载看,安丰城偏于军事防御。三国时期,东吴多次进攻寿春,都将安丰城作为进军前哨。安丰城虽然以军事功能为主,但该地曾多次被划为县,作为县治所在,城市的基础得到不断修缮,城内的商贸、手工业、驿馆相对繁盛。故宋代曾在安丰设置税务官。宋代有一个官至待制、名叫司马池的人,曾经做过安丰酒税官,他曾作行色诗曰:“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到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根据清《寿州志》记载,残城就在今安丰镇,断壁残垣上还有行色诗刻。

新闻推荐

凤台县钱庙乡钱庙村(社区)撸起袖子加油干,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建设 美好家园,走共同富裕之路—— 镇美村富民安乐 生态美景入画来

本报记者李钧摄影报道近日,记者驱车100多公里,来到凤台县钱庙乡钱庙村采访,一下车,便看到这里绿树掩映,街道整洁、道路宽敞。...

凤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