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颍州地匪患动乱多

阜阳日报 2018-07-20 12:36 大字

本报记者 徐风光 通讯员 王照亮 吴寨、袁寨……尽管寨墙寨沟已难觅踪影,但寨圩的历史源远流长。这些历经风雨洗礼的地名和遗存,是当时匪患横行、战乱动荡,群众筑寨自保的真实写照。

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兴武多方搜集资料证实,咸丰年间,捻军、太平军、苗沛霖团练时常侵扰颍州之地,还联合发起了“颍州战役”。 战乱连绵百姓自保修圩寨

晚清时期,颍州大地上有张乐行的捻军起义,有太平军的兵锋北伐,还有苗沛霖的团练作祟,颍州大地并不太平,百姓生活在战乱之中。

1798年出生于现凤台武家集的苗沛霖是秀才出身,一生历经坎坷,是颍州战役的主要策划者。咸丰二年(1852年)冬,张乐行在亳州雉河集起义抗清,并被推选为捻军盟主。看到张乐行带领的捻军在黄淮大地风起云涌,不甘寂寞的苗沛霖投身张乐行军中,但苗沛霖看不起张乐行这帮草莽英雄,不久便离开了捻军。回到家乡后的苗沛霖,在家乡举办团练,对抗太平军、捻军,形成了割据一方的武装力量。

“当时三股势力旗鼓相当,加上晚清王朝的昏庸统治,颍州大地上大小摩擦不断,造成了战争频繁、匪患侵扰、动荡不安的局面。”李兴武分析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高筑城墙、深挖寨沟成了当时百姓最简便的自保防御方式。于是,寨圩遍地开花。

太和县幕僚杨积中曾如是描述清咸丰年间的太和县:“查太邑城垣修固后,一闻警报,乡民无不奔城躲避……数十里内进城尚易,数十里外贼马冲突,来如风雨,进城更难,多被蹂躏;于是先在附城五门筑立护城三寨以资安插……自此倡设之后,均知寨圩守御易于得力,于是阖境九十七保,或一保数寨,或数保一寨,数年间县境寨圩林立,不下一二百所。从此身家皆得保全,虽屡被逆匪窜扰,圩寨从未攻破……”

“作为群众自保的一种方式,寨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挥了自保防御功能,四方流离百姓纷纷就近入寨避难,有寨圩的地方成为当时比较繁华的群居之地。”李兴武分析说,这些群居在寨圩内的百姓也的确如愿躲避了匪患和战争侵扰。 颍州战役持续八个月 尽管被寨圩隔断,但捻军、太平军和苗沛霖的团练武装推翻清朝统治的决心不减。咸丰十年,苗沛霖带领团练队伍围攻安徽巡抚翁同书于寿州,并联络捻军、太平军,被洪秀全封为奏王。

1861年底,捻军张乐行与马融和部太平军假道苗沛霖防区北上,苗沛霖便把颍上县城让出,作为联军进攻颍州的据点。同治元年(1862年)1月,苗沛霖部、张乐行部、马融和部三方联合进攻颍州城,将署理安徽巡抚布政使贾臻、庐凤道叶培春、副都统萨萨布及兵勇3000余人困在城中。

颍州是安徽西北部重镇,也是皖北进入河南的通道,战略地位重要。捻军要据有淮北,太平军要远征西北,都必须夺取这个要地。清朝政府为控制皖北战局,阻挡捻军与太平军扩展,也要坚决保住颍州府城。因此,颍州战役打响后,贾臻立即上奏告急,要求清廷速拨军队增援,同时加强城防部署,发动形成了军民联防、誓死守城的格局。

捻军、太平军和苗沛霖的团练也不示弱,采取多种方式强攻,但都未能如愿。1862年2月5日,清廷命钦差大臣胜保督办皖、豫“剿匪”事宜,速援颍州。胜保运用“旧谊”招抚苗沛霖,使之配合清军袭击联合部队。

后来,苗沛霖反水,三方联合军队被迫撤围,5月17日,捻军部领投降。至此,历时80多天的颍州战役以联合部队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颍州战役中,颍州当地百姓积极配合统治阶级的晚清政府,乡绅们出钱出力,这些都为坚守乃至守城奠定了群众基础。”李兴武分析说,晚清这场保卫战消弱了农民起义军的锐气,暂时保住了清王朝在安徽的统治,可谓意义深远。

新闻推荐

省人大常委会继续在淮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执法检查 李明率队 张万方参加 陈儒江陪同

本报讯7月10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明率队赴凤台县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执法检查。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财经委员会主...

凤台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凤台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