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鞋底烧饼”香飘百年

亳州新报 2014-05-30 16:16 大字

蒋家萍制作的展沟大烧饼

红火背后是辛劳

烧饼的历史在亳州市源远流长。除了蒙城的油酥烧饼远近闻名,利辛县展沟镇的展沟大烧饼也让众多的当地人引以为豪。看起来像鞋底模样,闻起来香气扑鼻,咬一口焦酥脆……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展沟大烧饼如今不仅注册了商标,还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烧饼的传承人也广传技艺,以让这个手艺继续传下去。

炉膛里炭火闪动着红光,案板上一个个裹着馅料的面团被擀成了鞋底模样等着贴进炉内……5月21日,在利辛县展沟镇集市的西南,展沟大烧饼的传承人蒋家萍正在制作烧饼,旁边几个小孩子眼巴巴地排队等着烧饼的出炉。

“温度不能太高,太高了容易烤煳;也不能太低,低了烤不熟。”把手伸进炉内试了试,蒋家萍笑着说,这时的火候就可以贴烧饼了,但适当火候的标准是什么,她也说不太清楚,“我这都是凭经验”。

一般情况下,每炉可以贴十二三个烧饼,几分钟后,烧饼就陆续熟了。蒋家萍按照贴进去的先后顺序,把烧饼从炉壁上铲下来,夹着放到案板上。黄澄澄的外表加上香喷喷的味道,还没吃到嘴里,已经让人垂涎三尺了。

每到逢集的时候,蒋家萍的烧饼往往刚出炉就被抢购一空,来晚的顾客只能等着下一炉了。每个三元,每天能卖三百多个。“虽然看着挣钱,但也累人。”蒋家萍的丈夫黄永体说,冬天靠近火炉比较暖和,但手也会被烤得发红,夏天更是难受,除了容易出汗,手也被烤成深红色,“一看手,就知道这个人是打烧饼的”。

制作工艺有“秘方”

蒋家萍介绍,展沟烧饼一般采用含麸皮稍多的面粉,麦香比较浓。馅料有两种,一种是炒面馅,另一种是葱油馅子。炒面馅子是采用小麦面粉在锅中翻炒到面粉起香味,然后加上香料、豆油、麻油,加水拌成面粉团状就成了;葱油馅采用肥瘦均匀的新鲜五花肉和大葱一起剁成饺馅状。对于蒋家萍来说,炒面馅是他们家的“独门秘诀”,这是他们家的烧饼区别于别家烧饼的关键所在。

擀面饼是重要的一环。把醒好的面切下一块来,用小擀面杖擀成长条形面皮,大小与所打烧饼相仿,然后把两种馅子均匀地涂抹在面皮上再卷成筒形,用手压扁,再用擀面杖擀成烧饼形状就准备贴进炉子了。

烤烧饼也是见功夫的细活,不仅关系到烧饼的口味,贴不好还容易掉下来,俗称“落炉子”。除了面和馅子与众不同外,展沟烧饼离不了两种佐料,那就是芝麻和麻油。展沟大烧饼对芝麻的使用是毫不吝啬的,讲究必须把芝麻铺满烧饼表面。有了满身的芝麻,再刷上一层麻油,外焦内酥、香而不腻,咬上一口,让人满口留香。

特色技艺有传人

展沟集大烧饼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因形状如鞋底,所以又称为鞋底巴子烧饼。

蒋家萍的哥哥蒋家华介绍,他的太爷叫蒋科,本居住凤台县尚塘集蒋大圩子,因家境贫寒,10多岁时跟随尚塘集一家姓胡的学习打烧饼,因胡氏保守,不传授他做烧饼的技术,他便走南闯北到各地做学徒工,一边混饭吃,一边偷学艺。回去后,结合外地所学,打出了色香味俱佳的大烧饼,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后来蒋科与展沟侯氏女联姻,迁居展沟,把烧饼技艺带到展沟,一直传习到现在,到他们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了。

如今,蒋家萍也开门授徒,不断有颍上、阜南等周边县区的学徒慕名而来。“听别人说展沟的烧饼很有名,就来学习一下。”来自阜阳市区的学徒邢志英说,她也想张罗个烧饼摊,听了朋友介绍,就来向蒋家萍拜师了。

“他们要学会大概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蒋家萍说,学徒在学会擀面饼、贴烧饼等手艺后,她才会把制作馅料的技术传给他们,“不收展沟的,担心会影响我们的生意。”蒋家萍笑着说。

烧饼的名气大了以后,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蒋家萍申请注册了“展沟大烧饼”商标,“很多人都说咋不注册蒋氏烧饼,我觉得这是我们展沟共同的品牌。”蒋家萍说,听说展沟大烧饼最近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也很高兴,希望能借此机会把展沟大烧饼的名气打出去,也希望这门技术能世代传下去。侯纯顺 记者 蒋加磊

新闻推荐

显吴风楚韵 探发现之旅

在中国的版图上,淮南是东部沿海通向中西部的走廊,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拨开历史烟云,淮南古国曾在此尽显繁盛,朱元璋的义军曾在此攻城拔寨,天南海北的游人曾到此一游,在吴风楚韵中感受今...

凤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凤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