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2019年度全省“最美家庭”的揭晓,全省好家庭好家风宣讲活动在合肥举办,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6户“最美家庭”代表走上台前,宣讲家庭故事,展示家庭美德 讲

安徽日报 2019-10-30 06:49 大字

自主脱贫走出低谷迎来新生

秋风渐凉,在长丰县下塘镇的一片田野上,张玲和丈夫正忙着查看小龙虾生长情况,向贫困户传授稻虾养殖技术……全国“最美家庭”代表张玲的故事宣讲,在这样一段视频中展开。

个子不高,面庞略黑,一头短发干净利落,39岁的张玲看上去年轻能干,从容自信,脸上常常带着幸福的微笑。然而这个笑容满面的农家妇女,却有着令人疼惜的不幸经历。1985年,一场大火让童年的张玲留下了终身的伤痛,她的双手、双腿和胸口被大面积烧伤,右手落下残疾。2006年,她又被查出患有肾病综合症,且处于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前期)。

短短几年间,全家欠下了20多万元外债。人生陷入低谷,张玲却不愿向命运低头。她流转了10多亩抛荒田,自己负责田间管理,在外打工的丈夫张军农忙时回乡收种,以此维持生计。后来,她又到该县造甲乡养殖大户崔兴文的养殖基地,学习稻虾共养技术,流转了40多亩水田发展稻田养虾。

由于当地水质好,再加上崔兴文和农技专家的技术指导,张玲创业一年,就获得10多万元的纯收入。2016年,她把稻虾共养规模扩大到80亩,还在当地残联支持下申报了水产养殖项目计划,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带领残疾人、贫困户一起养虾致富。

“我能走到今天,是靠很多人的帮扶,现在我有能力了,也要尽力帮扶那些生活困难的乡亲。”张玲说。如今,她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50户,其中残疾人和贫困户39户,户均增收5000至1万元,养殖面积从过去的140亩增加到近2000亩。

火灾、病痛、贫困,甚至在面对病危通知的艰难时刻,张玲始终选择坚强面对,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丈夫张军一路陪伴呵护,给予她莫大的支持。女儿立志上大学选择农学专业就读,好帮助母亲发展养殖事业。幸运的是,今年张玲终于等到了匹配的肾源,成功进行了肾脏移植手术。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磨难,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希望。而一家人一直相互支持,不离不弃,就是最大的幸福。”张玲说。

积善传家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20元、300元、5000元……从上世纪80年起,一张张从安庆石化寄出、署名“李记”的汇款单被送到很多需要帮助的人手中。“李记”的善举,温暖了需要帮助的人们,也引发了企业、媒体和社会的多方寻找,但“李记”始终没有露面。

30多年,28张汇款单,近6万元捐款,小品《寻找李记》的本色演出,为人们讲述了一个退休老人的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李记”——原安庆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职工许惠春老人,已经去世。他的儿子许海东在整理老人遗物时,找到了用纸包着的、厚厚的汇款单,才发现父亲许惠春就是人们寻找多年的“李记”。

看着一张张承载着父亲爱心的汇款单,许海东和哥哥许海鑫、弟弟许海石都流下了热泪,“父亲虽已去世,但看到这些汇款单,感觉他音容宛在。”

“李记”的举动,多次被安庆石化内部刊物报道。许海东的哥哥许海鑫也是安庆石化职工,看到报道,他经常和父亲提及此事,还推测“李记”应该是收入高、家庭条件好的那一类人,却怎么也想不到父亲许惠春就是“李记”。

许海东的家庭并不富裕,母亲章美芳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长年卧床,弟弟许海石在2014年诊断出口腔癌。父亲许惠春一生勤俭,买菜总是买最便宜的,有时连吃剩的菜汤都不舍得倒掉,留着泡饭吃。穿衣更是朴素,一年到头就几件工装,家里老家具用了十几年。

“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存款,我们也曾经抱怨过他,工作这么多年,为何没有一些存款,如今才知道是误会了他。”许海鑫说。

在单位同事和许海东三兄弟的记忆中,许惠春很喜欢帮助别人。单位有个同事得了癌症,虽然和他不太熟,他仍然立马去看望、送钱;在生活小区里,他看到一名流浪汉在挨冻,就把自己的新棉袄送给人家穿;生病住院时,隔壁病床的一个病友腿脚不好,他就叫小儿子许海石买副拐杖送给病友。

“父亲艰苦朴素、严以律己,他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许海鑫说,他们将把父亲留下的每一张汇款单珍藏好,这些遗物是父亲留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会把这份宝贵的财富、把父亲乐于助人的品质,一直传承下去。”

争做最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全省好家庭好家风宣讲活动由省委宣传部、省妇联、省文明办联合主办。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全省“最美家庭”揭晓的同时举办全省好家庭好家风宣讲活动,大力宣传“最美家庭”典型,旨在吸引更多家庭参与进来,在平凡生活中践行美德善行,传承好家教,弘扬好家风,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

此次宣讲活动中,6户“最美家庭”代表来自安徽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他们的故事充分展示了“最美家庭”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家风,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全省“最美家庭”代表陈祥炎家庭,一家三口分居3个国家。担任中铁四局一公司驻埃塞俄比亚克林图工业园项目经理的陈祥炎,常年在异国他乡工作。妻子毅然挑起了家里的重担,照顾上学的孩子、患有肺癌的公公。儿子大学毕业后,被单位派往印度尼西亚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奉献青春。幸福是奋斗,是奉献,是责任,一家人因为责任相隔万里各自奋斗,更因为爱紧密相连、彼此珍惜。

滁州市南谯区皇甫山林场退休职工高青旺家庭,一家四代6口人,60多年矢志不渝扎根深山造林护林,让6万亩荒山变身林海,谱写了江淮分水岭上的“塞罕坝精神”。高青旺去年11月被中央文明办授予“中国好人”荣誉称号。他的女儿高红遵循家训,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成为林场唯一的女护林员。

全省“最美家庭”钱金贤家庭祖孙三代保家卫国,钱金贤老人还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创建人文展教馆和“空中家教课堂”,传承弘扬文明乡风,关心下一代成长;王芝兰家庭于上世纪50年代举家从山东迁至安徽,开展血吸虫病防治,91岁的王芝兰老人曾参加抗战,荣获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章、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全省好家庭好家风宣讲活动现场,“最美家庭”代表向全省2000万家庭发出倡议:让我们爱国爱家,携手涵养家国情;让我们重行重教,齐心培育接班人;让我们向上向善,协力引领新风尚!

·延伸阅读·

美德“雨露”滋润心田

今年,省委宣传部、省妇联、省文明办继续联合在全省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共推选出295户全省“最美家庭”。伴随寻找“最美家庭”活动的开展,全省共举办家庭家教家风巡讲活动4300多场次。

淮北市濉溪县,今年的首场家风巡讲走进革命老区韩村镇淮海村。“安徽好人”殷春燕讲述了她与养父跨越血缘的亲情故事,“我出生3个月就成了弃婴,没有养父就没有我的今天。”“中国好人”李华松介绍了祖辈献出老宅作为淮海战役指挥部的往事,而今天,他守护老宅、成为淮海战役义务宣传员。“濉溪好人”张素云孝敬老人、多年照顾瘫痪公公的故事更是在乡亲们中引发共鸣。

淮南市八公山区毕家岗街道在好家教好家风巡讲活动中,特邀请淮南市委宣讲团成员、八公山区第一中学副校长张敬卓担任主讲,从身边故事、名人事迹、典型事件等入手,面向家长讲解如何培养好家风,如何爱孩子、教育孩子、学会与孩子沟通等热点问题。巡讲期间穿插了“家风 家教”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在场的各位家长积极响应,与老师充分互动。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家庭家教家风巡讲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让更多的家庭从听故事到学美德,从看别人到自己做,让美德与善行走进每个家庭,走入每个人的心里。”省妇联相关负责人说。

(贾学蕊)

新闻推荐

推进民生改善 提升百姓福祉

本报讯(记者聂扬飞)10月22日至25日,省政协副主席肖超英、牛立文率省政协委员视察团赴淮北市、宿州市视察民生工程实施情况。...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