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为媒30年守望百姓和谐 记淮北市濉溪县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
[摘要]记淮北市濉溪县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王士宏
编者按:使命呼唤担当,榜样引领时代。根据司法部要求,今年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将持续开展“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主题宣传活动,好榜样共分15个类别,涵盖立法、监狱、社区矫正、戒毒、行政复议、行政执法监督、普法、调解、基层法律服务、公证、法援、司法鉴定、仲裁、律师、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方面,通过层层筛选,安徽省共推荐了20名司法为民好榜样候选人。
勤学深思,以榜样人物为镜鉴;细照笃行,以榜样人物为目标。司法连线开设《新时代司法为民好榜样》专刊,持续关注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各领域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榜样故事。本期刊载的是调解为民好榜样候选人王士宏的故事。
一方古朴的茶舍,迎送岁月的来去,包容人间的百态。提起茶馆,你想到的是老舍笔下的裕泰茶馆,还是《沙家浜》中的春来茶馆?不用驱车远行,请将坐标定位在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你会惊讶发现这座千年古镇里的茶馆正焕发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拂去历史的尘埃,是什么赋予了茶馆朝气与活力?
着急找出答案,不妨走进当地怡心茶楼内的“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连心茶室内的“和谐茶室”,闻一闻茶香氤氲,听一听家长里短,看一看在矛盾纷争中,有人不慌不忙提壶、泡茶、沏茶,循循善诱步步为营,既掌控着局面,又抽丝剥茧般找出问题症结,渐渐地,面红耳赤的人放下心中块垒,齐饮一壶茶、一笑泯恩仇。
这个人正是王士宏。与人民调解相伴三十余年,他把百姓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自己工作的根本标准,为此倾注真心真情,巧妙地将当地茶文化和调解工作结合起来,让放松聊天的茶馆成为平息事端的调委会,让“走,到茶馆评理去”成为临涣人化解纠纷首选方式。
挖掘民俗自创“一杯茶调解法”
王士宏与人民调解结缘,始于1986年。他被当时的临涣乡政府聘用为乡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在乡调委会主任、“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周维光的指导下,开始处理民事纠纷的化解工作。“师傅领进门,修行看个人”,王士宏潜心研究每一个案件,遇到棘手的问题便向周维光讨教,逐渐具备了一名合格调解员应有的耐心与认真,并通过自学考试,拿到了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证书。可王士宏也遇到了困惑:同样的事情在严肃封闭的办公场所调解,效果反倒不如在开放的茶馆里,同茶客们一道对纠纷当事人说和说和。
生于斯长于斯,王士宏对临涣的茶文化再熟悉不过。临涣镇又名古茶镇,临涣人闲来没事,就爱坐进茶馆喝杯棒棒茶(茶梗),谈天说地;遇到问题,还是要来茶馆,请父老乡亲和茶客们居中评理,在相对传统的熟人社会,众口铄金的作用不可小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遇到委屈哪里去,不去官府去茶馆”的风俗。王士宏有了个大胆的设想,茶馆内人流多、氛围好、文化浓、接地气,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都为开展调解工作提供了绝佳的平台,何不把“茶馆说事”的老规矩传承下去,把调解室搬到茶馆里?
“调解犹同品茶一样,需把握好‘品’的火候和‘调’的力道,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经过反复琢磨,在当地市、县司法局和茶馆经营者的支持下,2012年王士宏牵头筹划在怡心茶楼设立了“临涣茶馆人民调解委员会”,拉开了以茶为媒巧解百姓纷争的新篇章。
效果好不好,还得看“疗效”。2017年3月7日,临涣镇张楼村村民周某来到临涣镇信访接待室,反映其与邻居李某因为家门口一条3.2米的巷道多次争吵。周某认为那是公共巷道,而李某却认为属于自家的宅基地,并在周围搭建起了养猪场,猪产生的排泄物让周围环境臭气熏天,两家为此吵得不可开交,村里几次协调始终未果。考虑到这是一起相邻权纠纷,信访部门将案件转交给茶馆调委会。
王士宏受理后,先通过“背靠背”的方式听取了两方的诉求,再实地调查取证。由于历史原因,巷道产权未经镇政府确权,如果重新进行确权,须经村、队、镇依法进行,耗时较久。王士宏分析认为,两家积怨较深,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打好感情牌。
做好了前期工作,2017年3月10日,王士宏邀请周某、李某来到调解室,怒目相向的二人一见面忍不住又要吵起来。王士宏见状赶紧将他们安抚着相向而坐,咱们不说事,“ 先喝茶。”一杯杯清茶下肚,气氛也缓和了一些,王世宏由茶的味道谈到人生,再回到矛盾核心。古时候有“‘六尺巷’的故事,放到今天,做人做事还是要往后考虑,不能光想着自己。”王士宏缓缓说着,李某羞愧地低下了头,小声说道:我的猪还小,“再养一段时间,等大一点卖了,我把猪场搬出去,你们看可行?”王士宏见时机成熟,趁热打铁将环境修复所需的费用进行了估算,周某表示届时自己愿意出一部分费用,至此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为了防止一方反悔,王士宏为他们向法院申请了司法确认。事后,经回访两家和好如初。此案作为经典案例,还入选了司法部调解案例库。
通过一起起案件的磨砺,王士宏认真总结出了“一杯茶调解法”。调解法分七步,可谓环环相扣。第一步,喝茶聊家常,让当事人平复心情稳定情绪;第二步,以茶说人生,通过心理疏导校正当事人人生观、价值观;第三步,以茶述纠纷,调解员倾听当事人对纠纷的陈述,了解当事人的真实诉求;第四步,以茶找支点,调解员讲事实、摆道理、明政策、循法律,并从中找准解决问题的支点;第五步,以茶拆面子,好多当事人为了面子争口气,偏执于己见,只有将这些不利于调解的因素拆除,才能有利于和解;第六步, “置梯子”,以茶 怒气上头纠纷当事人一时登上难下的梯,这时调解员提出一个居中方案,让当事人各退一步;第七步,以茶达协议,双方互敬一杯茶,体现互谅互解,一旦达成一致意见就要形成书面协议,并给予司法确认以防反悔。
苦中作乐把为民情怀刻在心里
因为“一杯茶调解法”深得民心,王士宏及其带领的茶馆调委会被群众赞为“古有医者悬壶济世,今有茶客提壶安民”。如今,临涣镇22家茶馆均成立了茶馆调解组织,纠纷当事人“红脸进来笑脸出去”,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皖北小镇走出调解专家,王士宏的调解之路看似顺遂,却鲜有人知晓他为此付出的辛苦,以及默默吞下的委屈。曾经,为了调解一起学校教师意外身亡案件,他每天陪伴在受害者父母身边宽慰开导,过年期间都不曾落下,为此牺牲了与家人团圆的时间。由于名声在外,天没亮就有人敲门、天黑了人还不走,在他家中也是常态。
因为经年累月的操劳,1997年,王士宏患上了病毒性心肌炎,病情最为严重的时候走不到一百米就大口喘气脸色苍白,以致于每天不得不抽出半天时间在医院接受治疗。病情好转之后,他的身体依然虚弱,不能进行剧烈运动,可调解工作难免劳心又劳力。一次,王士宏接受涡阳县邀请去传授调解经验,刚讲了半小时就出现了身体不适症状,大脑晕眩、心口发闷。望着台下那几百双专注的眼睛,王士宏在心里提醒着自己千万不能倒下。他用力掐着手上虎口的位置,用毅力撑到了讲课结束。台下听众掌声雷动,殊不知,此时的王士宏已是汗透脊背。
除了身体上的吃力,王士宏还一度面对来自家人的不解和当事人威胁的压力。1999年,王士宏的工作岗位调整到当地法律服务所,代理案件可以收取适当费用。可王士宏在实践中发现有些案件息诉并不能息怒,所以有些案件当事人明明是冲着打官司来的,却被王士宏引入了调解渠道。调解自然是免费的,当事人满意而归,可王士宏的家人却不理解。“这上有老,下有小,你这样做是为何?”面对家人的质问,王士宏耐心做着解答。几次动情动理的答疑,竟让王士宏的妻子也对调解产生了兴趣。而今,在王士宏的带动下,他的妻子也成了一名义务调解员。
虽然王士宏全身心倾注到了调解事业中,可难免遭遇非议。沈圩村村民张某与黄某是邻居,原本相安无事。但由于张某种的一棵树影响了黄某家的房屋安全,两家产生了矛盾。王士宏接手案件后进行了实地走访,看到张某家的树确实对黄某家的房屋有影响,就让二人来到茶馆调委会开展调解,并促成张某同意砍树。怎料第二天张某却变了卦,王士宏找张某询问原因,张某却放出狠话:“如果我要砍树,我老婆就上吊自杀,到时候看你怎么办!”调解陷入了僵局,难不成要放弃?当晚,王士宏辗转反侧一宿无眠,他担心一起普通的纠纷演变成恶性事件。于是,第二天他瞅准了机会,单独找张某妻子了解情况。原来,他的妻子对于砍树并没有过激反应,只是张某自己的托辞而已。掌握了张某的真实心理,王士宏有的放矢,最终促进了问题解决。
整合资源汇合力打造大调解格局
据不完全统计,从事人民调解工作30余年,由王士宏主持调解的纠纷案件达2000余件。经他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无一例当事人反悔或不履约,实现了调解结案率、协议履行率和群众满意度3个100%。以他调解的真实案例改编的微视频《老规矩》荣获平安中国“优秀微视频”称号。这些年,他先后获得“安徽省双百佳优秀人民调解员”“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2018年度全国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等荣誉称号,还被省委讲师团聘为基层宣讲员,并于今年获评“安徽省首届十佳普法宣讲员”。
提起这些闪光的荣誉,谦逊的王士宏笑着摆摆手,他诚恳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没有人是万能的,我身后有一支强大的队伍支撑着我。”诚如斯言,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最大程度发挥茶馆调委会的作用,在王士宏的建议下,2016年临涣镇举办了“十大调解能手”评选活动,通过活动,将民间调解能手“铁嘴”“百事通”“荣博士”“闻风到”等十余人吸纳到调解队伍中,他们普遍能言善辩,并在建筑施工、教育等领域具有专长。更为难得的是,有些纠纷当事人受益于茶馆调解,在王士宏的感召下主动请缨成了义务调解员。如今,茶馆调委会的固定成员已经有13人。
这样的局面让王士宏感到欣慰,他不吝于把自己积攒几十年的调解经验拿出来分享,如何传播调解文化、传授调解技巧,正是他最近几年研究的新课题。翻看他的日记本,里面写满了他的调解故事和调解心得,他的宣讲普法足迹也由临涣镇扩大到淮北市乃至全省。
按说已经58岁的王士宏到了临近退休的年纪,该歇一歇了,可王士宏闲不下来。随着建立多元化调解机制必要性的凸显,他为茶馆调委会牵线搭桥,在司法、公安、法院、信访等多部门的推动下,建立起了“四个对接”机制和“一个延伸”机制。“四个对接”机制,即以茶馆调委会为主体,与信访部门、公安部门、法院、法律服务所实现对接,将一般的民事纠
纷引流进调解渠道,为信访部门、公安部门、法院
减轻压力,经过调解员调解,如调解成功,当事人
有意愿申请司法确认,通过对接法院对调解协议书
进行司法确认;如调解不成,再进入诉讼程序,由法院进行审理。当地法律服务所的法律服务工作者会参与到调解和诉讼的全过程,方便当事人享受到及时的法律援助。通过“四个对接”机制,实现了“一站式”化解民事纠纷的新模式。“一个延伸”机制,即将茶馆调委会的架构延伸至全镇19个行政村的所有自然村的一组一会(党小组和村民理事会),通过培养“法律明白人”,打通矛盾化解的“神经末梢”。“南有六尺巷,礼让共和谐;北有一杯茶,一笑泯恩仇。”小小的茶馆调委会如今已成为了解民意、开展普法、化解矛盾的前沿阵地,以及社会和谐的“稳定器”。王士宏还以“临涣老茶馆”为名,建立微信群,便于群众随时随地寻求调解服务,由此可以窥见他对调解工作的深情。他说:“将纠纷化解到萌芽,将矛盾消化在基层,将和谐送入千万家,就是我的责任与义务。”
记者手记:
不写状子、不交费用,一杯茶奉上,情理法并用。茶客喝茶喝的是舒心惬意,而王士宏喝茶喝的却是用心良苦。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一壶茶喝七杯,杯杯都是乡俗与乡情,提壶调解纠纷,喝茶化解矛盾。王士宏其人又何尝不像一杯清茶,淡看功名利禄荣辱浮沉,只留清香在人间。
王士宏说,他想做的还有很多,尤为重要的是打造一批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让人民调解工作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就像当地的春天,树木披绿、油菜花黄、生机盎然。 ·本报记者周莹莹·
新闻推荐
濉溪讯春耕正在进行中,为保证广大农民朋友购买到放心的农资商品,濉溪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近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红盾护农”...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