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产业扶贫收实效
本报记者 丁贤飞本报通讯员 西 凤
近日,记者来到濉溪县铁佛镇刘楼村的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20余亩荷花已过盛放期,只见荷花池内养殖的100万尾泥鳅正在水底自由翻滚。
“这个项目年利润30万元左右,其中纯收入的30%用于全村贫困户,70%作为贫困村的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突破。”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叶红建说。
刘楼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扶贫工作队驻村后,通过深入全村调研产业发展,摸清贫困原因,与贫困群众共商脱贫对策。他们组织党员致富带头人利用土地资源,流转闲置土地,集中发展种养业,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沟镇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因为当地采煤沉陷,耕地减少,该镇围绕沉陷水面做文章,发展特色种养业。该镇张圩村引来客商成立金鳜湖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进行鳜鱼养殖;北湖南村恒丰农业优质水稻扶贫基地利用采煤沉陷区废弃低洼地,种植优质水稻,基地优先吸纳贫困户来务工,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濉溪县还着力于打造种植、养殖一体的综合型产业扶贫基地,实现一园多用。在百善镇叶刘湖村北,近200亩的扶贫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建成后的园区将以秀珍菇、瓜果、温室蔬菜大棚、集中养兔等为主导产业。园区解决了本村38户146人就业难的问题,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余元;通过劳务合作方式带动周边人员130人,其中贫困户31人,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左右。
记者了解到,像铁佛、五沟、百善这样“园区(基地)+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的模式,目前在濉溪已经全面推开。镇有园区(基地)、贫困村“一村一品”的格局,加快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步伐,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截至目前,濉溪县累计投入11394万元,建成产业扶贫园区67个,29个龙头企业、76家合作社、141名能人大户参与脱贫攻坚,带动11373户贫困户稳定收益。
新闻推荐
■宋千军黄春艳本报星级记者胡明兵没有外国人在中国就业许可证,却在濉溪县某幼儿园担任“外教”。一津巴布韦公民涉嫌...
濉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濉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