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洒五里墩,共产党员跟我上”
[摘要]“五里飞虹”见证合肥迈向现代化大城市
五里墩立交桥 五里墩立交桥地处合肥市区西部,她位于长江西路、屯溪路、合作化路的会合处。1995年6月开工建设,于当年年底完成主体工程,次年5月全线通车。这是安徽省第一座高标准公路立交桥,其规模在当时是中国第四。“五里飞虹”已成为合肥市迈向现代化大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缘起“率先把合肥建成现代化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3年《合肥市街道计划草案图》的指导下,合肥市先后共经历多轮城市总体规划。1956年的第一轮总体规划,肯定了已形成的东郊工业区的规划布局,充实了北郊工业区的规划内容,明确了“重点改造老城,逐年向外扩展的建设方针”,“风扇形”城市形态雏形初现。 1978年改革开放后,恢复生产和城市建设。1979年,合肥市迎来了第二轮总体规划,规划以合肥市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继续保持风扇形城市形态,三翼之间楔入大片田园、绿地,合肥也以其“三翼伸展、田园楔入”的风扇形城市形态而载入城市规划史册。 在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快速增长,迅速突破规划指标的情境下,1986年的第三轮总体规划及时对上轮城市总体规划作出调整。规划建成大型环城公园,形成了“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交融、园城一体”的城市园林新格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安徽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提出,安徽需要建设大城市,发挥带动作用,不仅对于经济、科技、文化,能够提高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而且对于提升一个省的形象,至关重要。1995年之后,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把合肥率先建成现代化大城市的口号。 “一路九桥”要成城市建设“突破口” 任青龙,现任合肥市城乡建委市政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在五里墩立交桥的建设期间,是该项目的质量监督和管理人员,后来参与了验收。任青龙介绍,上世纪90年代初期,合肥的城市交通虽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一环路还没有完全沟通,修建屯溪路的呼声很高。之后,合肥市委、市政府经过分析,决定把一环路建设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突破口。 随即,开始了一环路一路九桥的方案设计,同时开工建设屯溪路桥、美屯立交、金屯立交、五里墩立交、合作化路桥、濉溪路桥、明光路桥、淮南铁路桥、全椒路立交。这是合肥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项市政工程。当时,五路交汇的五里墩立交桥征集方案有好几个,有两层、三层、四层的,有互通加环岛式,还有全互通的。 从经济技术指标分析,北京一家设计院的提供方案既能解决近期问题,造价又不算太高,专家们评审也推荐这一方案。不过,当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来合肥听取方案汇报时,最终敲定选用上海城建设计院的方案。这个方案把长江西路、合作化路、南一环(屯溪路)5路交口20个方向的互通问题解决了17个,从空中俯视桥梁线形流畅美丽壮观。 “汗洒五里墩,共产党员跟我上”,一句口号鼓舞士气 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激起了合肥市民的热情,大家纷纷为大建设捐款,短短一个月内,社会各界的捐款达1500万元。那时候,省、市领导都带头捐款筹资,这也是合肥城建史上没有先例的。拆迁动员大会刚结束,合肥市政办组织的拆迁小组就会同各区,紧张地投入了拆迁工作,不少市民、街道村委会干部带头拆了自己家的房子,为一环路建设让路。 据《中铁四局1995年大事记》记载,“1995年6月6日,由中铁四局二、四处承建的合肥市一环路五里墩立交工程正式开工。”回忆起五里墩立交桥建设的故事,任青龙用了“热火朝天”四个字。那时,在五里墩立交桥的建设现场,每天晚上好多人都要工作到12点,早上6点多就起床开始干活,工地日夜灯火通明。 根据工程进展,指挥者又提出科学交叉、平行作业的要求,从一班制到两班制再到三班制,天气异常炎热,大家干得非常艰苦。最艰苦时,近40℃的持续高温,建桥工人体力消耗到了极限时,合肥市城乡建委一环路工委的思想政治工作跟了上去。中铁四局四处高振喜同志喊出了“汗洒五里墩,共产党员跟我上”的口号,鼓舞了士气。之后,这句口号印上了T恤衫,迅速传遍全市建设工地。 半年完成主体工程,规模当时位列全国第四 1995年12月28日,五里墩立交桥完成主体工程,1996年5月全线通车。这也创造了合肥城建史上一大奇迹,西城区交通豁然开朗。任青龙至今还记得,竣工典礼那天,立交桥上站满了参与建设的人员和前来观看的市民,甚至不少县郊的群众也赶来一睹风采。 五里墩立交桥采用的施工工艺和材料,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包括十分少见的汽车泵和竹胶板。这么大规模的现浇梁,在那时候也很少见,仅是立交桥的支架,就用了五六种之多。而且五里墩立交桥建设速度之快,令人惊叹。“那时科技还不像现在这么发达,很多事情都需要依靠人工来完成。如果要算全部的施工人员,大概接近两万人。” 任青龙介绍,当时这座桥的规模在全国排名第四,主桥的雄姿加上四块装饰绿地,大写意的绿化手法,配上喷泉、雕塑、灯光、游步道,显得整个景观庄重、大气、美观。后来,合肥市成立了“合肥新十景”评选委员会,担任评委会主任的历德才在征求专家意见后,亲自为其定名“五里飞虹”。 建成投用之初曾被外界认为“太超前” 在古代,墩台是城镇防御工程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是一种军事设施。在险要高地、交通要道和城墙上,都会有墩台的存在。每当敌人侵犯,夜间士兵们在墩台上点燃火把,白天就在墩台上放烟,便于快速传递军情信息。据说,合肥原本有两个“五里墩”,位于合肥城西门外蜀山区的南五里处和北五里处。 南五里墩的遗址位于江淮仪表厂大门和长江西路的交会处,北五里墩位于今天的38所里面。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的长江西路还不叫长江西路,现在的环城公园和长江西路的交会处就是老合肥的大西门,从大西门一直往西,因为是合肥城区通向大蜀山的路,所以叫作蜀山路。 原先的蜀山路是砂石路,几乎可以算是合肥往西的唯一一条道路。 1980年左右,蜀山路上只有进出城的行人,道路两边都是水沟和树,少有房屋。那时候的五里墩,向北的道路还不太畅通。 “在上世纪90年代,大家很难想象今天生活的样子。”任青龙表示,那时候合肥私家车非常少,公交系统也不发达。刚建成投入使用的那两三年,五里墩立交桥上的机动车辆也不多,一些市民甚至是行业内的专家都认为,五里墩立交桥建设“太超前”了,根本没有必要建设那么大规模。 而如今,这个承担17个流向交通的五里墩立交桥,犹如一条纽带,连接主干道长江中路、长江西路,以及快速路西一环、南一环、合作化路的交通主动脉,枢纽作用无可替代。 105天“疗伤”应急处置赢得“满堂彩” 桥梁大修是常规动作,不过五里墩立交桥前几年的一次大修,至今让合肥市民记忆犹新。2013年12月31日,合肥市城乡建委市政处工作人员进行日常巡查时,发现五里墩立交桥A匝道橡胶支座老化,梁体向外偏移。险情迅速上报,当晚7时许,市政处联合交警部门,封闭A3匝道。 更大的隐患来自A3匝道病害支座东邻的两根立柱:柱子向北发生偏移,根部发现裂缝。A3匝道,由南一环转上长江西路高架,全桥最高。而“伤情”最重的“桥腿”,为全桥最高的立柱,高约21米,约相当于7层楼。一旦这根立柱折断,匝道跌落,对五里墩立交桥上桥下任何一个方向的车辆都会造成致命打击。 “宁愿听到骂声,也不愿听到哭声。”2014年1月3日,合肥市委、市政府当机立断:五里墩立交桥全封闭,全面大修。1月11日,A3匝道应急抢修完成临时加固施工,控制了桥梁病害的进一步发展。1月12日,五里墩立交桥放行了除A3、A4、C3匝道以外的全部匝道。 从发现“病害”,到实施专家“会诊”;从“抢救”结束,再到“疗伤”结束,五里飞虹“王者归来”前后历时仅105天。任青龙说,这105天的时间里,五里墩立交桥未发生一起人员或车辆受危桥伤害事件,成功避免了一场潜在重大灾难的发生,取得重大胜利。这次应急处置赢得“满堂彩”。 适时开展研究探索解决拥堵方法 最近几年,五里墩立交的通行能力开始显得有些不足。在高峰期,长江西路高架桥东端下桥处至五里墩立交桥、北一环由北向南上五里墩立交桥,经常车满为患。市民陈先生的遭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早上上班时段,一堵就是十几分钟,我好多次都因为堵车迟到。” 对此,合肥市城乡建委表示,五里墩立交桥通车至今已二十余年。如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主要是因为合肥市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机动车保有量激增。 数据显示,2009年3月,合肥市机动车保有量40万辆;2011年4月30日,机动车保有量突破60万辆;2013年2月8日,机动车保有量突破百万辆。至今年5月份,合肥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200万辆大关。 合肥市城乡建委表示,五里墩立交桥的拥堵问题需要通过科学完善合肥市路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合理规划城市资源等手段,来统筹解决。下一步,合肥市城乡建委发展研究中心将适时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探索解决方法。 除了五里墩立交即将启动景观亮化工程之外,任青龙还透露了一个好消息。五里墩部分走向拥堵问题,已经引起了合肥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他们正在想办法进行处理,未来或许会进行一些微调。 晨报首席记者 方佳伟/文 卓旻/摄 通讯员 殷俊 新闻推荐 救援现场。晨报讯7月2日,记者从淮北警方获悉,日前在该市濉溪县濉刘路代桥路段发生一起人员受伤交通事故,一名货车司机被...
濉溪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濉溪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