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王庄村清泉寺谜团破解 在元朝时就已建立,塔铭具有重要价值
□记者 毛洁 文/图
近日,有市民向记者反映,其所在的邱家店镇中王庄村曾有一座清泉寺,如今村南头还有寺庙被拆时留下的石塔、石头药碾子等,石塔上还有字,却鲜有人能破译。
得知这一线索后,记者联系了泰山文化学者周郢。周郢拓下其中一块石头上的塔铭——《陈禅师塔铭》,得知清泉寺在元朝时就已建立。《陈禅师塔铭》在历代金石书中从无著录,故这一碑刻属于新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清泉寺曾有99个和尚,100多亩土地
10月10日,记者来到中王庄村。在进村三四百米处的路东有几块石头、石塔,还有年代久远的石头药碾子,诉说着中王庄村的沧桑历史。村里人说,这些石头都来自于村里的一座寺庙——清泉寺。但对于寺庙的由来,他们也不清楚。
几名老者说,清泉寺在上世纪50年代就被损坏了。现在的中王庄村村委所在位置,就是清泉寺的旧址。
清泉寺以前是什么样子?有什么样的故事?带着种种疑问,记者采访了村里85岁老人苏仁昌。苏老虽年事已高,但思路清晰,对于中王庄村的历史也很感兴趣。
苏老介绍说,他在小时候见过寺庙,但在印象中,寺庙里已没有了和尚,只有看寺庙的人。寺庙有大门,进入大门后,西边供奉土地爷,东边有个两米多高的大钟,这钟也是寺庙的标志。寺庙分大殿、小殿,大殿供奉关公,小殿供奉观音菩萨等神像。他从老人们口中得知,清泉寺曾有99个和尚,可见寺庙建设规模之大。而且,这些和尚都来自外地,没有本地人,真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寺庙曾有100多亩土地,光晒粮的场院就有几亩地。晒粮的场院很高档,是用木板铺设的地面,拴着铃铛的驴拖着石碾压麦子等粮食时,踩着木地板“咯噔咯噔”地响,这也足以说明寺庙的殷实。
古寺留谜团,流传几百年
对于清泉寺哪年建立,苏老表示,他也不知道。但从一些零星的书籍记载看,清泉寺可能在乾隆年间重修过。“我们村苏姓人家是大家族,从家谱上看,我们的老一辈从康熙年间就定居在这里了。”苏老说。
在康熙年间,泰安州北关村一刘姓男子来渐汶河村赶大集做买卖。由于路远,该男子有时就住在中王庄村一苏姓人家里。苏家人见该男子人品不错,就将其留下来。后来,刘姓男子与苏氏成家,两人生了个儿子叫苏起名。通过查阅家谱,苏老这一辈是第10代,苏姓家族现已有第14代后人。
中王庄村又是如何得名?苏老介绍,可能是介于南王庄、北王庄中间的村,所以就叫中王庄村。“人们以前会根据地形、地理位置等,给村庄起个名字。”苏老说,南王庄、北王庄村也曾叫寨外、寨里,后来才改名。
如今,中王庄村现有村民1000余人,300余户。从2006年起,村委调整租赁土地,整修道路,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生产条件。村民有的加工服装、销售布料,有的外出打工,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手机、电脑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多知识,开拓了大家的视野,但在家门口的清泉寺的建设年代等相关信息,却没法从网上查到。这不仅是苏老的一块心病,更是几百年来,清泉寺留给中王庄村村民的一个谜团。
在元朝时就已建立,塔铭具有重要价值
得知中王庄村的谜团后,周郢非常感兴趣,来到中王庄村对村头的石塔进行研究。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新获元《陈禅师塔铭》,塔题已阙,故不知禅师之法讳(出家人的法名)。塔铭云:“师本宿州临涣县,俗姓陈氏,幼小皆异之,不乐家居。□冠,经壬辰北渡,至泰安东北清泉寺,僧圆照为师祝发受具……因世缘尽,忽然坐脱……□□元□□□岁次庚辰四月日立石。”
据介绍,按铭中之“临涣县”,宋、金属宿州,元至元二年(1265)省入宿州,即今安徽淮北市濉溪县临涣镇。金哀宗开兴元年(1232),蒙古军南下,大举攻金,金哀宗自汴梁出逃,北渡黄河流亡。河南、安徽金之遗民大量迁往黄河以北,史称“壬辰北渡”。
陈禅师盖此时北徙至泰安州,在清泉寺祝发。其师“圆照”,名见于灵岩寺诗刻。至元十八年(1281)《灵岩寺僧复庵诗刻》云:“中统二年(1261)六月旦日,重游方山少林,复庵圆照敬题。”
周郢介绍,由于年代相近,陈禅师所说的“圆照”和灵岩寺诗刻所写“圆照”可能是同一僧人。据他考证,《陈禅师塔铭》立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中王庄建村不晚于明初。弘治《泰安州志》卷一《乡保》载:“清泉保:在州东四十里。”清泉保就是中王庄的古名,因村内有清泉而得名。
新闻推荐
■星级记者喻寒松近年来,由于水稻和小麦种植效益回落,安徽省部分小麦和常规水稻种植户开始自留稻麦种子以降低种植成本。农户自留粮种是否会影响到稻麦单产?如何才能保证自留稻麦种子的品质?...
濉溪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濉溪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