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淮北宿州打响“运河名城”品牌的建议
余敏辉
2014年6月22日上午10时许,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及第46项世界遗产。作为大运河申遗城市之一的安徽省淮北、宿州市,分别凭借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入选其中,这也就标志着皖北有了首个世界文化遗产。
目前,安徽省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其中2处在皖南,一是1990年黄山入选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二是2000年西递、宏村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而皖北仅有上述1处。可见,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淮北、宿州都拥有了一张靓丽而厚重的世界级文化名片,这将会对两市乃至皖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大运河安徽段历史文化遗存的“三多三少”
众所周知,隋唐大运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组成。隋唐大运河安徽段属通济渠(唐宋时期也称汴渠、汴水和汴河),它沟通黄河和淮河,自河南流经安徽淮北、宿州两市三县一区,主要沿今泗(县)永(城)公路(303省道)分布,呈西北东南向走势,总长180多公里,其中淮北市濉溪县境内41.5公里,宿州市埇桥区境内42公里、灵璧县境内47公里、泗县境内49.25公里。具体来说,它西起淮北市濉溪县,过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泗县,进入江苏省泗洪县境内。
然而,通过实地考察发现,隋唐大运河安徽段除了年代跨度久远、流经地域较为广阔之外,它的特点还可概括为“三多三少”:
一是地下存留多,地上的少。虽说隋唐大运河是隋唐乃至北宋时期南北交通大动脉,赢得了“帝国生命线”的美誉,不过进入南宋后,却由于战乱频仍、黄水泛滥,以及疏于浚通维护等原因而逐渐淤塞废弃,至今绝大部分已成尘封地下的遗址。目前,仅在泗县境内还残存一段长达28公里的故道,它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唯一的活态遗址,人们至今还能感受到它有一种罕见的原生态的朴素美。
二是原有功能多,现在的少。回想当年,隋唐大运河曾发挥南粮北运、商旅交通、军资调配、水利灌溉等多种用途。然而,经过千年历史风雨的洗涤,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除极个别地方被改造使用至今,其余已完全淤塞,唯一“存活的”在上述泗县境内,虽早就不能通航,却也从未干涸过,目前仍发挥着灌溉、分洪的水利作用。
三是可评说的多,可看的少。自隋炀帝开通通济渠后,沿线城镇迅速兴起和发展,相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中心城市,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商贾云集、往来不绝,呈现出“风帆接南北,烟波阅古今”的盛世景象,如史书中时常提到的有唐代的“柳孜镇”、“宿州(埇桥)”和宋代的“张氏园”和“蘄泽镇”等,既是漕运中转码头和商旅之地,还是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现如今繁华早逝,河道已湮,徒留有“地下的辉煌”,而我们在参观凭吊这些文化遗存时,不由自主的有一种“沧海桑田”的感叹!
那么,已跻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之列的淮北、宿州市,当前应如何立足运河资源优势,突出运河文化底蕴,倾力打造“运河名城”这一张流光溢彩的金名片,才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软实力,形成更加有力的城市综合竞争优势,这是当下应当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打响“运河名城”品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大运河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文化线路遗产和活态遗产,不但弥足珍贵,而且丰富多彩。悠悠千载运河曾经带给淮北、宿州丰饶的物质,并催生出灿烂的文化,今后也一定会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淮北、宿州两市打响“运河名城”这一品牌不仅非常有必要,而且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打响“运河名城”品牌,是加强保护、管理和利用大运河的现实需要。随着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已被公认是隋唐大运河特别是通济渠段遗产点最具有影响力城市的淮北、宿州市,理应把打造“运河名城”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来抓,因为这不仅是淮北、宿州市的历史责任所在,也是我们向世界庄严承诺——科学保护好这一珍贵世界文化遗产!
打响“运河名城”品牌,是加快淮北、宿州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淮北、宿州正着力建设现代化开放城市,保护好、继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珍贵遗产,是这两座城市走向复兴、走向辉煌的力量源泉。可见,只有加快“运河名城”建设步伐,积极推进运河文化与城市融合发展,推进运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进运河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转型,打造安徽崛起新的增长极。
打响“运河名城”品牌,是彰显淮北、宿州城市特色的必然选择。当前,城市之间的激烈竞争态势表明,一个城市只有发挥比较优势,彰显自身特色,才更具有时代竞争力。缘于“半是天工,半是人为”,隋唐大运河既是一条历史之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淮北、宿州已深深地打上了运河文化的烙印。可见,只要坚持个性化发展定位,在传承中开发、在保护中利用运河文化遗产,坚决把“运河名城”牌打出去,精心扮靓“运河名城”这一城市形象新的目标定位就一定能实现。
三、做大做强“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章的路径
隋唐大运河,过去曾经是淮北、宿州的母亲河;隋唐大运河文化,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淮北、宿州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基石。正因如此,打响“运河名城”品牌,做好“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章,理应成为淮北、宿州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奋斗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建议:
首先,抓提高认识,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打响“运河名城”对于淮北、宿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为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定要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在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更要把打造“运河名城”列上重要议事日程:一要充分借鉴国内其他“运河名城”的成功经验,研究解决存在问题;二要明确责任,抓住重点,加大力度,检查督促工作目标和措施落到实处。
其次,抓规划实施,全力推进工作开展。打响“运河名城”是一项巨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要依据《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推出一系列“运河名城”项目,如淮北市要进一步充实丰富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内涵,加快隋唐运河古镇旅游项目建设进度,高起点、高标准建好柳孜运河遗址博物馆;如宿州市可建设运河遗产公园、运河文化长廊、运河文化广场,包括命名运河大道等。
第三,抓科学研究,提升运河遗产品位。打响 “运河名城”要结合本地运河文化遗产的特点,为此,一要发挥专家学者作用,组织多学科合作攻关,进一步加强运河本体和沿河文化遗产研究,尽快摸清运河两岸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二要搞好考古调查与发掘,更加深入地开展勘探工作,如淮北柳江口镇遗址等,彻底搞清运河在淮北、宿州的历史沿革和现状,以及运河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演变的关系。
第四,抓宣传教育,增强民众主体意识。打响“运河名城”需要广大民众参与,为此,一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运河保护和管理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尤其是运河沿岸居民积极参与;二要要通过各种“展示”与“体验”活动,使人们了解运河的厚重历史、体验丰富的运河文化积淀、认识到运河遗产本身所具有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对运河的热爱,并将这股热情化作动力投入到“运河名城”打造中去。
第五,抓探索创新,充分展示独特魅力。打响“运河名城”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要在“世界文化遗产”视野下,做规划,投资金,创特色,一要发挥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极力避免趋同化的倾向;二要因地制宜,坚持历史传统、地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让运河文化遗产和淮北、宿州历史风貌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得到妥善的保存和延续。
(本文系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隋唐大运河安徽段保护开发利用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02052074;作者为省政协委员,淮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新闻推荐
本报讯6月30日上午,濉溪县政协召开成立35周年座谈会。濉溪县政协主席杨恒仁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曹崇君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县政协离退休干部,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往届、本届...
濉溪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濉溪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