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峰湖里的“水务专家” 本报通讯员 徐瑞成

淮南日报 2020-07-28 08:09 大字

“大家不要慌张,100人分4组,加快开挖导渗沟,回填砂砾石料!”7月24日下午6时许,董峰湖禹山坝发生200米长的渗水,一位60多岁的老人镇定自若,沉着指挥抢险战斗,大约5个小时后险情得到妥善排除。

这位60多岁的老人,就是从合肥工业大学水利系毕业的“水务专家”袁鲁越,高级工程师,安徽省防汛抗旱先进工作者。2007年他从岗位退下来后,仍然奋战在水务一线,人们亲切地称他“袁老”。

培训“有法”,防汛离不开他

千里淮河流经毛集17.8公里。今年入夏以来,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淮河干流水位全面上涨。7月20日下午3时30分,淮河水位达26.05米,超行洪水位1.45米,为保淮河安澜,董峰湖扒口行洪,淮北大堤成为最后一道防线。

决战淮河,守住大堤,不让洪水越“雷池”,成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为巩固和提升防汛队伍的专业处置能力,毛集实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再次请出“袁老”助战。7月23日,在元新闸以南100米的陆便段坝堤上,袁鲁越不顾奔波劳顿,亲自上阵为全区近100人的防汛抢险突击队员们“开讲”,现场培训管涌险情处理和渗水险情处理,队员们获益不浅。“导渗沟的形状可采用‘Y’、\‘W’、\‘I’等形状,但不允许采用平行于坝轴线的纵向沟,这些专业知识拿钱都买不到,确实能解决防汛当中的实际问题。”毛集镇抗洪抢险志愿者石岩岩说。

研判“有方”,抗洪离不开他

雨情急,汛情猛。在肆虐的洪水面前,精准研判,科学应对,努力把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成为“水务专家”的重要使命担当。在紧急形势面前,“袁老”没有退居二线,他主动挺身上前。

“汛情发生后,坚持每天至少2次的雨情水情汛情的预警预测,为区工委管委的防汛救灾决策提供重要参考。”7月25日下午,在毛集实验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记者见到了正在观看分析气象水文数据的袁鲁越。“淮河水位升高,淮北大堤能扛得住这轮降雨吗?”“洪峰什么时候形成、什么时候消退?”“持续大到暴雨,会对董岗保村圩带来哪些险情?”防汛过程中一串接连一串的棘手问题,考验着这位“袁老”的智慧和专业。沧海横流,方见英雄本色。袁鲁越既是阵前的专家,又是一线的哨兵,他提出的各种分析研判,往往都被事实应证是对的。“我就佩服袁老的研判,一个字‘准’!”区防指办的袁雷告诉记者。

处置“有路”,抢险离不开他

汛情就是命令,险情就是战场。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袁老”的身影。袁鲁越总是深入到灾情最严重、抢险最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靠前指挥,一线作战,现场解决各类问题。

“大家听我指挥,马上用土袋围井,中间填砂石料,用反滤法处置!”7月23日下午15时,淮北大堤陆便段背水滩地出现管涌,直径大约3厘米,水从地下面喷涌而出。当时驻守此段的夏集镇突击队有40多人,在“袁老”的指挥调度下,经过两个小时奋战,险情获得稳妥处置,大家被“袁老”的“法宝”感动得欢呼雀跃起来。截至目前,像这样突发的险情,袁鲁越已经处置了5次。

随着淮河水位持续上涨,防汛抢险工作到了最紧要的关头。“长时间高位浸泡,堤坝极易发生渗漏、管涌、塌坡等险情,认真开展巡堤查险才能确保险情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袁鲁越告诫一线防汛人员,要树立打大仗、打硬仗、打持久仗的意识,强化底线思维,扎实做好巡堤查险工作,坚决做到险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能够安全度汛。

新闻推荐

■中央媒体看安徽 深改湖 浅造田 不深不浅种藕莲 安徽淮北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

据6月20日《光明日报》报道淮北是全国13个重点煤炭基地之一,“缘煤而兴,因煤而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一...

淮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