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条线”点亮万盏灯 记国网淮北供电公司输电带电检修班班长张涛

池州日报 2019-05-22 07:18 大字

□ 安徽日报记者 朱胜利

1973年出生的张涛,1992年高中毕业后,成为国网淮北供电公司一名线路检修工。这一干就是27年,如今仍奔走在1700余公里的输电线路上。

一根电线,通达千万里,送去光和热。张涛的人生轨迹也如这“一条线”,散发光和热:坚守岗位,兢兢业业;矢志创新,硕果累累;传道授业,薪火相传。

肯学肯干肯钻研,创新创造成才。张涛领衔的“张涛创新工作室”,在工作实践中先后研制应用32项创新成果,其中有18项获得国家专利(含8项发明专利);他本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电力行业技术能手”“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国家电网公司生产技能专家”“中国好人”等荣誉。

干一行爱一行,矢志坚持“老本行”

淮北市烈山区宋疃镇的一个山顶上,电线杆塔高高耸立,220千伏电线发出“咝咝”的电流声。“A相大号引流板发热,需要跨接引流线。”5月15日上午8点多钟,接到工作指令的张涛带着班组同事,背着作业工具等来到塔下。

张涛向同事详细说明了作业内容、作业程序、安全事项等,仔细检查了作业工具和材料,连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不放过,然后带着大家认真清理了作业场地。“高空带电作业,危险性很高,张班长一贯重视危险预判和防范,确保万无一失。”输电带电检修班工人王军告诉记者。

遇到危险作业,张涛总是抢着干。输电线路检修如同“体检”,带电作业如同“急诊”,作业人员就像是“手术医生”。穿上了全套带电作业屏蔽服的张涛,要在同事的协助下,爬到距离地面20多米高的电线上,跨接一条近成人手腕粗细的引流线。

“噌噌噌”,只见张涛两腿夹着吊在电线上的软梯,双脚交替蹬梯,不到一分钟就爬到电线接线处。张涛两腿牢牢勾住悬在空中的软梯,双手稳稳拿住同事悬吊过来的引流线,熟练地跨接上去。整套作业动作一丝不苟又行云流水。

技术是练出来的,胆子是“吓出来的”。张涛参加工作半年不到半年的时候,碰到了他人生印象最深的一次爬杆塔。那座杆塔塔高100多米,张涛需要爬到塔顶安装避雷器。(下转2版)

(上接1版)张涛凭着一股锐气,咬牙爬了上去,完成了作业任务,但被吓得不轻,“从塔上下来,中午吃午饭时,双腿还在不住地发抖。”但从此以后,就没有张涛不敢爬的杆塔了。

“每天巡检作业点不少于20个,爬杆塔更是家常便饭。基本没有周末,日复一日。”张涛告诉记者。27年来,1700多余公里线路上的隐患点,每个作业流程甚至每个动作,都深深地印在张涛的脑海里。

看过张涛的履历,许多人都不禁疑问:作为淮北供电公司一名老资历班长,又荣誉等身,为何还在检修一线“苦熬”?“喜欢这份工作,习惯了立足一线搞发明,这辈子都离不开了。”张涛告诉记者。

提拔的机会多次出现,张涛拒绝了。有其他单位伸来橄榄枝,安排工作轻松、收入更高的岗位,他也拒绝了。

爱一行钻一行,潜心炼成“发明家”

对输电线路进行绝缘子瓷瓶更换,是一项常规工作。空中带电更换绝缘子,关键在于能快速、准确将导线侧碗头销子拔出。一次,张涛带的两个徒弟在更换一个老旧的绝缘子瓷瓶时,花了两个多小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销子拔出来。

张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对着销子反复观察、琢磨,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地夹住它,一下子拔出来。“那几天,脑子里都是销子和各种工具的形状。”张涛回忆说。

灵光一现,张涛想到了拔钉子的夹钳,他立刻动手制作带钳子的拔销器。为了让钳子口张开时和销子同等大小,他一次次实验,一圈圈确定钳口中间的弹簧长度,还创造性地将钳子焊接上长杆,接上了拉线。

手持长杆,将钳口对准销子,扯紧拉线,稍稍用力一拔,一个销子就被拔出来了。“用这个拔销器,换起绝缘子瓷瓶又快又省力。”张涛的徒弟、输电带电检修班同事唐喆说,劳动强度减轻了、安全系数提高了,更换速度更提高了1倍。这种钳式拔销器很快就在全省电力系统内推广应用开来,被命名为“张涛拔销器”,2008年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走进“张涛创新工作室”,“张涛拔销器”、校正自立式铁塔不均匀沉降工具、等电位跨接引流线处理引流发热板……各种新发明的工具和创新技术令人眼花缭乱。张涛自豪地说:“这些都是为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创新而来的,有的看着不起眼,但非常实用。”

“他刚参加工作时,我就看出来他爱学习、肯钻研、能吃苦。”张涛的“老班长”“老岳父”陈树按得意地说,自己当时“比较偏爱这孩子”,经常借书给张涛看,有时候,周末还在家里和张涛探讨工作中的问题。

“有时候,看他眼睛直直地盯着手机屏幕,以为他在看手机。其实,他是在想着工作发明。”张涛妻子陈琛感慨地说。

在张涛的卧室里,书柜上摆着不少电力专业书籍,下班回家后,他常常一头钻进去。“白天上班遇到难题,下班后看看书,再静静地思索,理论与实际结合,往往就能发明新工具、创新解决办法。”张涛说。

钻一行兴一行,言传身教育桃李

2015年,张浩怀揣上海电力大学硕士文凭来到国网淮北供电公司,成为张涛的徒弟。如今,张浩成长为安徽省电力系统最年轻的技术能手。

“刚参加工作,我心高气傲、眼高手低,是师傅言传身教成就了我。”张浩至今记忆犹新,爬杆塔恐高,双手紧抱杆塔不敢放,张涛一次次示范,带着他“练胆”,细心地纠正他动作中的错误,教他下到电线上时先迈哪条腿比较方便……

入职不久,张浩被张涛“逼着”参加省电力公司组织的输电专业运维劳动技能竞赛。“我以为参加竞赛就是个走过场。”张涛回忆说。

“师傅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干一件事与干成一件事、干好一件事是不同的,后者需要你付出十分努力’。”张浩当时不以为然。

参加竞赛时,二人同住一个房间,张浩发现张涛总是在“啃书”。

“他一个高中毕业生,还学习专业理论?”张浩故意找了几个理论难题上前“请教”,没想到张涛对答如流。张浩很惊讶、更敬佩,自觉拿起了书。

国网淮北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副主任、输电运检室主管、党支部副书记王正波,是张涛的第一个“大学生徒弟”。2007年,王正波分到班组不久,张涛就拿着书找他探讨力学计算理论问题。那时,张涛已经是国网高级技师、安徽省劳动模范。这一问,激励着王正波一直以来,无论身在什么岗位,都不放松专业知识学习。

2008年北京奥运期间,公司一些人被抽调入京保电,王正波和张涛一组,既做线路检修也做运维巡视。“如果线路隐患没有及时被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影响供电,很多人就没法正常收看奥运,怎么办?”一天傍晚,王正波,查看脚上的水泡,想早点下班休息,张涛不同意。“你实在走不动,我来背你,但今天的保电巡视任务得完成。”这是在一天爬山过河步行20多公里、巡视了20个杆塔后,张涛对王正波说的话。

“师傅在对工作‘严’和‘细’中透出人情的‘暖’。”徒弟胡雷雷贴给张涛3个标签:“严”“细”“暖”。实际上,不只徒弟,所有熟悉张涛的同事都知道他对工作严又细,他总结出的“一查、二找、三比、四验、五定”“五步创新工作法”,被省总工会授予“先进职工操作法”;他制作的20余份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成为“专业指南”;他带领同事先后参加1280余项带电作业,消除缺陷隐患3570余项,没发生过一次安全问题,实现零差错目标。

带给别人光和热的人,也会暖到自己。令张涛特别欣慰的是,儿子张浩然去年考上了东北电力大学。那个曾经每晚都要点亮家里进门处夜灯、“让爸爸夜里回家能看见”的孩子,那个每逢刮风下雨都双手合十祈求天气快好起来、“让爸爸少点劳累危险”的孩子,将延续父亲的事业,点亮光明的未来。

新闻推荐

淮北行为两个村各授信3000万元 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样板村”

■周涛胡伟男宋丹丹本报记者李晓磊“农民想致富,要有想法更要有资金。过去村民想要贷款,太难。现在有了‘整村授信’,...

淮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北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