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季来了! 看看“95后”毕业生都会怎样选

西南商报 2019-01-29 10:57 大字

就业季来了!

看看“95后”毕业生都会怎样选

继续深造还是工作?去一线城市还是非一线城市?又到就业季,记者近日采访了多所高校,看看“95后”应届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都做出了怎样的选择。

着急没用,只能一步一步来

和每天穿着正装、带着简历奔向各大招聘会的同学相比,即将毕业的重庆某高校研二学生蒋庆安显得淡定得多,去年9月以来,他只参加了两次校园招聘活动。

“来我们这种专业性高校招聘的单位类型比较单一,去了也投不出几份简历。还要考虑薪资待遇、发展空间、个人兴趣这些因素,我不指望马上找到工作。”对校招持观望态度的蒋庆安觉得时间还算充足,自己可以等到开学后再投入更多精力。

就读于安徽大学的刘文君在秋招季只投了一份简历,“目前对工作的需求不那么迫切,我打算毕业论文写完之后边考博边找工作。”由于薪资未达预期,她放弃了一份民办高校教师工作。

据应届生求职网发布的《应届生2019秋招调研报告》,仅有45.89%的应届生参加过两次以上校园招聘活动;有70%较少参加校招活动的应届生表示正准备考研等升学考试。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达290余万人,较2018年增长约52万人,创历史新高。

“应届生多为独生子女,不少人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不为生活所累,更重视自我感觉,不想被约束。还有一部分学生想考取各种证书,多为自己加码。”西南政法大学辅导员陈怡认为,这背后是“95后”应届生的多元化选择。

“着急有什么用,只能一步一步来。”西南民族大学大四学生刘晓庆道出不少毕业生的心声。

一线与非一线的纠结

进入求职阶段的四川大学研三学生陈小丽是贵州人,在求职过程中她发现越来越多的名校生选择到贵州发展,贵州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和产业向高附加值升级很有吸引力,她没想到在曾是人才外流地的贵州就业竞争也变得激烈。

为吸引人才,不少非一线城市陆续推出人才新政,以安家补贴、快速落户等优惠措施吸引应届生定居发展。是去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大的一线城市发展,还是去推出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落户的非一线城市,成了应届生心中的“纠结之处”。

“政策是很好的,毕业生大多经济实力不强,相同条件下这些优惠政策更能吸引我。”淮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陈婷来自福建,她看好非一线城市的人才新政,毕业后打算到福州工作生活,她介绍说,本科生在福州落户工作可享受1.5万元的补贴,研究生可享受3万元的补贴。

即将毕业的西南政法大学研二学生尚娇娇认为非一线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很有诱惑力,不过她还是认为一线城市有明显的优势,“非一线城市工资低,可能加上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才能和一线城市持平,而北上广的机会相对多了很多,更有利于长远发展。”

但秋招接连被拒又让尚娇娇颇感焦虑,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她只投了知名企业,面对被动局面她也在反思是不是要调整自己的选择方向。

“由于实力较强的企业往往在秋招已完成招聘计划,对我们还没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来说,春招竞争将更激烈。”尚娇娇认为,参与春招的企业实力会稍弱于秋招,可能更由不得应届生挑挑选选。

找准自我定位 调整就业心态

“工作还是能找到的,但想找喜欢的工作就比较难。”尚娇娇说。

淮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程梦则认为,竞争力强的应届生在秋招时多已确定工作,并且知名企业会在春招进行补录甚至增设秋招未有的岗位,“其实机会还是挺多的,自己慌神了肯定不行。”

毕业生的心理变化集中反映出毕业生期望值与现实情况间的落差。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程德安认为,应届毕业生应找准自我定位,对自己的兴趣与能力有综合判断,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程德安表示还需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国民经济从量到质转型过程中,对人才培养较过去有更高的要求,高校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也应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而调整。”

程德安对正在找工作的应届生提出建议,社会很难提供充足的“如你所愿”的岗位,找工作并非一蹴而就,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心态重新调整的机会。年轻人没必要为一时找不到工作而懊恼,因为年轻就是资本,年轻意味着有更多选择的可能。

崔晓强 肖艳

新闻推荐

冬天的记忆

邢照允记忆中40年前乡下的冬天别有一番情趣。白雪皑皑,朔风凛冽,乡亲们却喜上眉梢,“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孩子...

淮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