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记忆

颍州晚报 2019-01-14 17:12 大字

邢照允

记忆中40年前乡下的冬天别有一番情趣。白雪皑皑,朔风凛冽,乡亲们却喜上眉梢,“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孩子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尽情玩耍。十冬腊月,淮北平原的乡村才真正进入农闲时节,人们调整节奏,品味生活,苦中寻乐。

茫茫大雪阻断了交通,阻挡了人们的视野,给出行带来诸多不便。很多孩子们的棉衣又薄又破,难抵上学路上的暴风雪,手和脚冻得溃烂,就像紫芽姜。老旧的竹骨布伞很大,几个孩子一起把伞顶在大树上才能撑开。没伞的孩子只能披着塑料薄膜或顶着化肥袋子去上学。路面泥泞时,很多人家没有胶鞋,大人穿着泥屐子串门儿;小孩儿穿不动笨重的泥屐子,只能窝在家里。

持续的雨雪会把柴禾淋湿,烧火做饭便成了问题。一天吃两顿饭,早上烀的红芋晚上继续吃。那时村里还没用上电,黄昏时鸟雀们刚刚归巢,村子里便没有了烟火,没有了生气。大雪给乡村的夜带来一片沉寂,此时的小村显得更加荒僻,更加悠远。长夜漫漫,不缺少充足的睡眠时间,人们也许在思考着外面的世界,思考着城里人的冬天,思考着这一年的收获与得失,思考着明年的生产和生活打算……

雪霁云消,气温极低。草屋房檐下的冰棱条长长的,能一直拖到地上。孩子们掰下冰棱条,在雪地里打闹玩耍,享受久违的阳光。池塘里结了厚厚的冰,水浅的地方,冰层下的小鱼清晰可见;想方设法凿开冰,能抓到不少小鱼。

冬雪严寒时节,生产队的牛屋是最有人气的地方。孩子们没有棉袜子,或是袜子在雪后的泥巴地里弄湿了,就偷偷到牛屋里抓一些碎麦秸垫在棉鞋窝里。家家都有火盆,但下雪天干柴少,只在有人来串门儿时才烤火。牛屋里要给牲口保暖,下雪天时常烤火,男人们便聚在牛屋里取暖,抽烟,打扑克,侃大山。有时牛屋里鼓声咚咚,丝弦悦耳,聚满了听书的人。说书的技艺精湛,有声情并茂的讲述,有珠圆玉润的唱腔。外边天寒地冻,牛屋里暖暖和和,欢欢乐乐,听书是一种精神享受。更多的时候是村里的几位稍能识文断字的先生在牛屋里说古今。他们往往就同一个历史故事的来龙去脉发生争执,相持不下,且各有各的“粉丝”。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记在心里,再和连环画上的相关内容相比对,这也算是他们接受了最早的文学启蒙教育。

冬天若是不下大雪,乡村的生活会更温馨,更有活力。房前柴垛向阳处,是大家晒暖的地方,也是饭场。人们聚在这里,议一议天气变化,说一说集市见闻,拉一拉家长里短,为人家张罗婚事,替有困难的人出主意想办法,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常有的事。

冬天没有太多的农活,脑筋活泛的人偷偷做点儿小生意,或用架子车帮供销社运棉花,帮粮站运粮食。还有人不辞辛苦,到几百里外的河南省煤矿上拉煤出售,能赚点儿钱,贴补家用。冬天最大的事是制作粉丝。家乡

盛产优质红芋,(出的粉面白亮细腻,制作的粉丝口感好价格高。粉丝是家乡的特产,卖粉丝所得是家乡人最主要的经济收入。制作粉丝需要大家通力合作,包括和粉面、烧锅、装瓢、打瓢、捞粉等程序,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粉坊里热气腾腾,主角是坐在锅台旁打瓢的身强力壮的汉子,最令孩子们崇敬。只见他脱掉棉袄,撸起袖子,左手端着漏勺,右手举起木锤,用力地捶打漏勺里的粉面团。打得准,打得稳,打得有节奏感,下出来的粉丝才能粗细均匀。

兴修农田水利是冬天重要的事,有很多壮劳力还要去挖茨淮新河。冬季挖河的场面十分壮观,男女劳力齐上阵,工地上红旗猎猎,热火朝天。乡亲们不怕冷,不怕苦,修渠筑坝,战天斗地,力争旱能浇涝能排,确保农业丰产丰收。

孩子们没有课业负担,放学后唱着民谣玩捉迷藏的游戏,其乐无穷。斗鸡、踢毽子、滚车环,孩子们的活动总是丰富多彩的。一听到货郎手中拨浪鼓摇动的声响,便会丢下所有的游戏,用头发、破胶鞋或是破铜烂铁换回想要的糖块或小玩具。卖米花团的挑着担子,把大大小小的米花团都穿成了串儿,用彩色纸条做穗子,惹人眼馋。爆米花的响声给冬天的乡村带来生机,也给大人小孩留下舌尖上的记忆。

冬天总是寒冷的,但记忆中的冬季也有几多温暖和幸福。孩子们唱着《九九歌》,大人们则不时地计算着打春的日子,人们期盼着雪融冰消,期盼着春天,期盼着春节如约而至。

新闻推荐

男子遇险,警车开道火速送医

星报讯1月2日深夜,淮北一男子大动脉被玻璃割断,十分危险。送医途中,其家人向相山分局三堤口派出所民警求助。危急时分,民警警...

淮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