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一个温馨的民族符号

安徽工人日报 2018-08-20 06:42 大字

七夕,一个本来十分平凡的日子,却被中华民族赋予了丰富的意蕴,成了一个种族的集体性文化认同,更积淀了温馨而甜蜜的情感记忆。特别是近些年,随着西方情人节在中国的流行,七夕,这个温馨的民族符号正在被重新唤醒。

七夕,说起来与“乞巧”相关,其习俗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的“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即是古代文献中所能见到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在此后的唐宋诗词中,乞巧屡被载入诗章。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至宋元之际,七夕乞巧已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被称为乞巧市。“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如此盛况,堪比今日的春节。在民间,乞巧的方式虽各地不尽相同,却各有趣味。淮北地区的女孩会在这一充满温馨憧憬的夜晚,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美丽聪明,心灵手巧,更期待着获得美满的姻缘。

事实上,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这个美丽而凄婉,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了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不能不说它所寄寓着丰富的价值观、伦理观、爱情观。

一个父母早亡,为嫂子所虐的忠厚小伙,只能放牛为生。或许在长期与牛的独处中,除了寄情山水,唯有举目望天,乞求上帝垂怜。没想到,竟被下凡的织女所爱慕且私订终身。然后,男耕女织,夫唱妇随,儿女绕膝,一家人生活自在而幸福。

但毕竟天人永隔,等级森严,织女被王母娘娘强行带回天上,转眼之间,恩爱夫妻被拆散,欢乐变成悲摧。于是就有了牛郎登天追寻,有了天河,有了两岸的流泪守望。当然,其忠贞爱情感动千万只喜鹊,为其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尽管每年只有一个七夕,可诚如宋代秦观的词所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既然如此,“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说起爱情,炎黄子孙委实是一个多情而忠贞的民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多有男情女痴男欢女爱的动人佳话。诗经中《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几乎正是牛郎织女天各一方的真实写照。虽然离多聚少,也只能相对流泪,但“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击鼓》),即便隔河相望,也会陪伴着你一起变老。

如此忠贞、痴情、热烈、长存的爱情,正是中华民族所向往所敬慕所恪守的爱情观、伦理观。于是就有了七夕夏夜,花前月下,姑娘们的仰望星空。只是,我们也看到,爱情日益贬值,几至被金钱、权势打得落花流水。婚姻、家庭正变得支离破碎,试婚、闪婚风生水起,玩的就是心跳。离婚率不断走高,作为不争的事实,亦是社会不能承受之痛。

《诗经》中的“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似乎仅存于过去时。至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温润如玉“谦谦君子”也一去不复。“不求天长地久,只求一夕拥有”的流行曲,自然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而美丽爱情的反讽。好像再也没有了海枯石烂的持久,只有昙花一现的瞬间,不说也罢。

七夕节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目的正在于唤醒民族的集体记忆,持守和传承民族的美好爱情:无论富贵贫穷,健康疾患,顺境逆境,一旦相爱,就“海枯石烂不变心”。值此七夕之会,除了一如既往,将万年不变的祝福,送给远在天上的织女牛郎。也愿更多的你我他珍重爱情,珍惜拥有,让彼此的那颗心,那份情,不至丢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用富有灵性,充满爱意的生命经历,书写爱情美好,见证岁月静好。

新闻推荐

淮北出台办法惩戒公职人员失信行为

本报讯(记者丁贤飞通讯员陈峥)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增强行政机关、党员和公职人员的诚信意识,日前,淮北市纪...

淮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