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水陆两栖办报成佳话

拂晓报 2014-09-02 18:34 大字

(上接第1版)撰写文章《党报穿上了新衣服》,刊登在首期铅印报纸上。从这天起,《拂晓报》结束了她近5年的油印历史,进入铅印出版的新阶段。

在战争环境中,《拂晓报》的办报条件非常艰苦。朱维军介绍说,由于日寇扫荡频繁,印刷机械笨重,在陆上转移起来不方便,所以需要建立水上印刷厂。

1942年11月,日寇对淮北根据地进行了连续33天的“大扫荡”,司令部决定,印刷厂向洪泽湖上转移。彭雪枫师长指示供给部,把一条大海船拨给印刷厂,印刷厂又找到两条大蒙船、两条小船,把机器、字架、铸字机、装订机都搬到船上,开进了洪泽湖。部队在岸上作战,印刷厂在水上流动。每到宿营地,立即放倒大桅杆;发现敌情,马上把船撑到芦苇丛里隐蔽。船上排字、印刷,拂晓报社印刷厂成了水上印刷厂。

日寇的“大扫荡”被我军粉碎后,印刷厂从湖里返回岸上,驻扎在离师部两里的刘龙岗,这时的印刷厂又成了陆上印刷厂。几条船作为纸库,仍停在岸边随时备用。刘龙岗位置很好,离安河1里多路,可以随时上船入洪泽湖,离司令部、报社大本营大王庄很近,是印刷厂理想的驻地。

今年80多岁的新四军老战士张良是泗洪县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离休后一直在半城镇居住。2008年,在泗洪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帮助下,在半城镇烈士陵园,记者曾经采访过张老。张良的老家就是当时的四师司令部所在地大王庄,当年还是青年学生的他,在乡公所青年抗日救亡协会工作,经常能看到拂晓报地方版,也从中汲取了不少抗日救亡的知识和道理,后来不久就参加了新四军。7月31日下午,记者时隔6年再次来到半城镇,却得知张良老人因去年突发脑溢血,瘫痪在床,语言表达能力基本丧失。在泗洪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帮助下,记者找到家住半城的新四军老军医耿超。今年88岁的耿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思维清晰。

据耿超回忆,反扫荡胜利后,报社由湖上转移到距离司令部驻地近1里的小鱼沟村。在朱维军的指引下,记者一行从半城出发,南行三四里,来到一个不大的村庄,朱维军告诉记者,这就是当年报社的驻地小鱼沟自然村,沿着乡村公路东行不到两里,就可进入安河口一带的湖区。

正当盛夏,浩荡的湖面上粉红的荷花迎着骄阳怒放,不时有渔民驾着轻舟在湖中下网劳作;湖岸上有前来赏景游玩的青年男女,对着相机镜头摆着各种炫酷的姿势。如今的洪泽湖不仅是湖区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而且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湿地保护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只是又有几人能知晓,当年芦苇丛生、硝烟弥漫的大湖深处,有那么几条船,一群报人正在冒着生命危险在船上精心编排、印刷着一张名为《拂晓报》的报纸……

新闻推荐

宋彩云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从教十年来宋彩云严格

宋彩云,2004年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从教十年来,宋彩云严格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团结同志,关心学生,工作勤奋,乐于奉献,严于律己,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尊重,获得了同事的...

淮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淮北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