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点精神的延续
今年,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迎来70华诞。1943年,在老一辈教育家的努力下,于安徽学院时期成立了艺术科,它是安徽省高等美术教育的开端,更是美术学院70年历史的原点。后经安徽大学文艺系、安徽大学艺术科,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科,皖南大学艺术科,安徽艺术学院美术系,合肥师范学院艺术系,安徽工农大学艺术系,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系的不断发展和建设,形成今日学科、专业布局齐全,人才培养层次较为全面,师资队伍业近60人的美术学院。当我们回顾学院70年的历程时,我们不能不感念那些为学院谱写辉煌历史的开拓者和为安徽高等美术教育事业付出心血的奠基者。其中以方诗恒、申茂之、周芜、光元鲲、王石岑、郑震等为代表。
方诗恒,上世纪三十年代,分别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和中央大学艺术系学习,深得徐悲鸿、颜文梁等大家器重。业务上以油画、素描见长,亦兼作水墨,从他的《窗前读书的少女》《天伦之乐》等作品看,其风格完全继承了徐悲鸿学派体系。方诗恒先生1943至1945年任教于皖北文艺干部学校,1945年至1949年任教于安徽学院艺术科,上世纪五十年代入安徽师范学院艺术科,主授素描和色彩。他在教学上,极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和客观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严格于“近观几不类物,远视则景物灿然”的视觉感,在指导学生作业时,对每一根线、每一个面、每一处造型,无不分析透彻,深得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
郑震,是最早执教于美术学院的前辈之一,而且一直没有离开过这片园地。郑震先生青年时代从事文学创作,后来转向绘画,致力于版画、水彩画和中国画创作。其代表作品《在佛子岭人造湖上》《薄暮时分》《花里人家》等,虽都是现实瞬间的定格,却充满着生活的韵律,处处流溢着诗歌的意趣。他所创造的一版多套的套色版画技法,既涵蓄了传统徽派版画的元素,也具有现代版画的审美特征,为丰富中国现代版画语言作出了重要贡献。郑震先生之所以能够很好地将创作者与教育者两种角色兼于一身,成为一个学者型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与他一生勤于创作实践、坚持理论学习和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美术学院历经初创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至七十年代初这个多变的校院调整时期,不仅办学未辍,而且不断积累经验,充实师资队伍,渐渐壮大起来。在这期间,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的吴东梁、杨光素、恽振霖,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皖南大学的翟宗祝、中央美术学院吴作人工作室的张自申,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楚启恩,以及1953年毕业于华东艺术专科学校(南京艺术学院前身)美术系的朱迪、于雁等,先后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他们在致力于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坚持不懈地进行艺术创作,对广大青年学子积极进取起到了示范作用。这些反映时代风貌的优秀成果,不仅成为美术学院的精神财富,也势必在安徽当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72年,学院(艺术系)最终成为新定名的安徽师范大学七个系中的一员,同时招收工农兵学员。培养了一批高质量的艺术人才,为安徽的美术教育和美术创作园地输送了重要力量。如林加冰、郜少华、赵萌、万腾卿、李锦胜、徐伟德、李应、陈小珩等,毕业后或留校任教,或后来调入,不啻是承上启下者,为当时的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办学增添了新的生机。他们所具备的扎实的造型和色彩基础,不仅在教学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通过他们的艺术创作充分地体现了出来,如林加冰的油画《人桥》《矿工》,郜少华的油画《渡江前夕》《淮北妇女》,等等,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生活,抑是在教学中所作的范画,皆能鲜明地表达出他们的艺术审美追求。其中部分作品,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新时期后的较长时期里,被全国仅有的几家专业出版社出版的刊物、画册、宣传画等广泛传播,在国内美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文革”结束后,高等教育迎来新局面,一段时期内,委成安徽美术人才之渊薮。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批“文革”后入学、毕业的年轻教师脱颖而出,像巫俊、吴同彦、王嫩、李方明、李向伟、桑建国、高潮、李伶、郑小焰等,无论在专业教学上,还是艺术创作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其后的师资队列中,一批新生力量依然为续写美院的优良传统而不懈努力。这些新生力量,虽然各具坚实的造型基础,但他们并未固守基础而不思进前,从他们的创作来看,反倒是思维更趋活跃,观念呈现多元,东西方文化的互纳、互扬得到充分彰显。这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青年教师,对他们当时的老师们那种崇尚大师、向往艺术、以作品入选全国美展为最高荣誉的精神渴求,依然保持着清晰的记忆。显然,由于他们的勤勉,美术学院重视艺术创作的优良传统,在他们这里得到延续和发扬。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学院办学规模与办学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1984年由郑震教授正式招收首届硕士研究生。2000年后,美术学院正式定名,本科专业及研究生专业方向逐渐丰富起来,目前本科在校生800余人,研究生200余人。在学科建设方面,随着学科门类的调整,科研队伍也逐渐得到充实。平台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学院先后成立了美术研究所和富有区域文化研究特色的徽派艺术研究院,形成了徽派艺术研究、皖南画派研究等多个科研团队,一批中青年骨干耽于基础研究,发表大量高水平学术成果,有多人主持高级别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6项。这些成果,不仅成为美术学院发展史上的新的亮点,无疑也为美术学院的未来发展奠定了牢靠基础。
昔年的先生们为事业无私奉献、拓荒办学的精神,当是学院得以发展和壮大的原动力,亦可尊为原点精神。这种精神在美术学院70个春秋的嬗变中,薪火相传,弦音未辍。
高飞
新闻推荐
省外院校多集中在东北、西北及中部地区
淮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淮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