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满目青山 万树霜天

芜湖日报 2013-10-23 12:17 大字

郑震先生是省当代美术教育和创作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去年十二月,安师大美术学院为他九十华诞召开庆祝会,并举办了个人画展和学术研讨会。我怀着亦师亦友的情谊,著文评其人、论其画,以表敬贺之意,并祝先生生命之树长青,绽放更加灿烂的艺术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艺术之果。当时他身体很好,精神矍铄,每天都伏案看书作画,可是不久他即生病住院,经过治疗仍不见好转,我三月下旬前往探望,他已病情危重,不能开口说话了。当时他吃力地睁开眼睛看着我,紧紧地握着我的手不放。面对此情此景,我预感此次会面,可能就是永别,不禁悲痛难忍,潸然泪下,泣不成声。第二天,他就撒手人寰,离开了我们,我陷入深深的怀念之中。郑震先生虽然走了,但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其精品佳作一定会流传久远、嘉惠后人。

郑震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德艺双馨的大学教授、闻名于世的艺术家,但他的成长道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的,是长期刻苦自学、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结果。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自学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进而从事高等艺术教育和创作,难免有较为艰辛的探索历程。”他1922年生于合肥,三岁丧母,自幼孤苦,缺少亲人抚爱;青少年时代处于社会动乱不安之中,到芜湖读书,刚初中毕业,即因日寇入侵而失学,过着颠沛流离、无家可归的生活。他在出卖劳力、自谋出路的同时,满怀爱国热情,从城市到农村,唱歌演戏,积极参加抗日宣传活动,并把社会当作课堂,一有时间就读书、作文、画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创作能力,他也因此当上了中学语文、美术教员和文艺刊物编辑,同时开始发表诗歌、散文、小说作品。同时,还如饥似渴地向周围的朋友学起木刻来,由此可见郑震先生的艺术兴趣有多么的广泛。

郑震先生当时的生活非常艰难,买不起专用的版画雕刻刀,就用普通的平口刀在木版上雕刻造型。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就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多幅作品在上海《大公报》等报刊上发表,并受到美术界的重视和好评,1946年成为宋庆龄任名誉会长的中华全国木刻家协会会员,当时年仅二十四岁。他从此把主要精力用于木刻创作之上,并由此走上了美术创作的道路,而且在其后的岁月里,一直与时俱进,因此在艺术的道路上愈走愈远,愈走愈宽。

国运兴,则文运兴。1949年新中国建立,国家开始了全面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新的时代需要培养大量新的人才。郑震先生当时正是而立之年,尽管他只有初中学历,却以其丰厚的知识积累和艺术创作实力,跻身于高等学校,从事艺术教育工作。他既教书育人,又坚持美术创作,两副重担一肩挑,尽力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教学工作中,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学生全面发展,手脑并用,重在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他上课绝不搞满堂灌,作空洞的理论说教;又反对形式主义、自然主义式的单纯传授艺术手法、技术,机械地摹写物象。因此,他的课教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深受学生的欢迎,从而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艺术人才。在艺术创作方面,他终生笃情于艺术境界的追求,热爱生活,贴近生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把客观对象的生机活力与主观的真情实感完美统一起来,既充分运用中国传统绘画的以大观小、因心取境,以线造形的表现功能,又注意吸取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立体感强、色彩明暗向背的长处,以中西融通、优势互补的方法,创作出大量气韵生动、诗情醇厚、意境高远的版画、水彩画和中国画,其中不少作品在北京、巴黎、莫斯科等地举办的画展上展出,更为众多艺术馆、博物馆所收藏,从而享誉国内外。

郑震先生是一位思想深刻、眼光敏锐、个性鲜明的艺术家。在他的画作中,既看不到因循守旧、拘泥古法的痕迹,更没有图解标语口号式的矫揉造作。他所创造的充满生机活力、华彩诗情的艺术境界,我想用著名美学家宗白华《中国艺术境界之诞生》中的一段话来概括之,可能是符合实际的:“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如何具体把握、理解郑震先生如花妙笔所创造的艺术“灵境”呢?我由于缺乏绘画的专业知识和创作经验,很难做出条分缕析的阐释。“文如其人”,“风格即人”。我只能从知其人、观其画的直观感受、体验中言其人生、艺术的境界风采。他虽是艺术界的名家,又长期主持高校美术院系的工作,但从不恃才傲物,以学术权威自居。他待人处事,认真负责,坦诚热情;他体验生活,心怀大爱,跋山涉水,饱游沃看,得其神理。就这样,他能把山川景物的真情美意与自己乐观豁达的生命情怀融为一体,创造出个性独特的华彩乐章来,给人以意味无穷的审美享受,可谓:寄情于景,画中有诗;四季如春,温暖人心。2007年,他惠赠我一部《郑震作品集》,内中汇集了他二百多幅精品,我真是爱不释手,赏读再三,发现这本画集中虽不乏画夏、冬景物的作品,但以画春景、秋景的占大多数,这反映出画家“与物为春”的生命情调和审美意向。我面对着描写春天景色的作品,如《新安江之春》《春山之麓》《绿树千年叫杜鹃》等,眼前呈现出春光明媚、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气象,油然而生如登春台、如沐春风、如听春歌的欣喜之情。他描写秋天景色的作品,如《秋林曲》《淮北的秋天》《万树霜天红烂漫》等,更令我赏爱不已,从中享受到层林尽染、春华秋实、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诗情画意。正如苏轼所言:“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至于郑震先生为数不多的以冬季景物为题材的作品,同其整体的艺术风格并无冲突,而是和谐统一的,并没给人万物萧条、寂寞冷落的感觉,而是蕴含着阴阳代序、瑞雪迎春、冬去春来的意境。

“十年浩劫”中,郑震先生历经磨难,举家下放淮北农村劳动。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他却始终保持一种超尘脱俗、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白天下地干活,劳累一天,夜晚仍在油灯下读书作画。他后来所作《回忆那严寒的日子》,便是对那一段生活境况、心理状态作的生动形象、寓意深刻的表现:冰天雪地,寒风凛冽,渺无人迹,却有一排白杨树顶风冒雪,傲然挺立,其中一株更为粗壮高大,以昂霄之姿直指云天。画上那间低矮的农家小屋,想必就是画家的住所。这幅画使我感到,小屋中的主人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却并没有悲观失望,而且始终坚信冬天必将过去,春回大地的日子一定会到来。我每当观赏其晚年画作,就会想起一句诗:“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

郑震先生在漫长的人生、艺术道路上,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都能淡泊名利,荣辱不惊,奋力向前,一步一个足印地进入以人生为艺术、以艺术为人生的理想境界。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

陈育德

新闻推荐

端午节的头天晚上家里就忙开了因为过节分了家的嫂子们

端午节的头天晚上,家里就忙开了。因为过节,分了家的嫂子们都赶过来帮忙包粽子,姑嫂妯娌们聚在一处,有说有笑地烧火,淘糯米,烀粽叶,这下可好,热闹了。一...

淮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淮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