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六一”心愿
□本报记者毛立英文/图
“特殊儿童”也有艺术梦
相比别的孩子们在等待“六一”礼物,13岁的童童(化名)更希望,爸爸妈妈能在今年的“六一”儿童节看到他亲手做好的串珠花瓶,要知道,这可是他花了心思且最得意的一件手工品。其实,在钟山县特殊教育学校,几十种、几百件惟肖惟妙的手工作品全出自十多名残疾孩子手中。
串珠需要用力拉线,才不一会,童童的额头已经开始冒汗了,但花瓶还差一个口才编织好。又拿起串珠,晃动的双手对着珠口,要穿线进去可不简单。这样的动作,他已经反反复复做一个多月,而作品——2个花瓶也马上完工了。“除了有点累,更多的是乐趣。”尽管吐字艰难,但看着作品,他便是一副笑脸。同样13岁的蓉蓉(化名),更喜欢用串珠编织小狗、羊、鱼等动物,几个小时的时间,栩栩如生的小件作品便完成了。这是职业课现场一幕:十几个孩子或灵活或稍显“笨拙”地在串珠,不久,五颜六色的串珠,便逐渐有了大船、背包、储物盒、灯笼等雏形。
钟山县特殊教育学校现有在校生70多名,大多数是智障、自闭症、脑瘫等情况的孩子。学校开设有全日制聋校、培智学校的全部课程,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创造了条件。文化课重要,职培也不可忽视。这是校长林艳玲和十几名教师的共同想法。早几年,在去南宁的一次培训中,林艳玲发现那里特校的不少孩子在学习串珠,作品甚至比健全人做得好。深受启发的她回来后立即跟县残联联系商量,在得到同意后,几名老师便起身去南宁培训串珠。回来后,一间串珠手工专用教室成立了,高年级增设了串珠手工、丝网花等职业技术教育课。两年时间过去了,现在展览教室里早已摆满了几十种、几百件手工品。其中,在第二届广西女性书画摄影手工作品展览中,学生罗存妹的串珠作品还荣获了优秀奖。在林艳玲看来,手工课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耐心、细心、恒心,还提高了动手协调能力,甚至还能创造出不同类型的作品,极大地帮助了孩子们树立信心。
看着孩子们辛苦完成的作品,林艳玲一直有个心愿,那就是举办个义卖。她知道,孩子们学到的一技之长也需要社会的认可,更能激励他们日后自谋职业,在社会上立足。
留守儿童最想爸爸妈妈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爸爸妈妈回来陪我过‘六一\’儿童节,给我买一张小课桌和笔记本。”留守儿童李云香害羞地说道。
“六一”儿童节将至,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过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然而,一些留守儿童却因父母外出打工不能与父母团聚,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如何?5月28日,记者跟随富川城关派出所民警,先后来到富阳镇中心小学和茶家村,在相关负责人的介绍下,为留守儿童张玲艳、李云香送去了节日的礼物和祝福。
张玲艳、李云香都是富阳镇茶家村的贫困儿童,两人分别上小学四年级和二年级,虽然父母都外出打工,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但他们都很听话、很努力,学习成绩优异。在与民警们的简单交谈中,懂事的李云香主动为疼爱自己的奶奶及民警们倒茶,乖巧的张玲艳还兴致勃勃地跟民警们玩起了跳绳游戏。
在采访过程中,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有着不同于他们年龄的成熟与坚韧,记者了解到,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由于路途遥远,一年中一般只有春节才能见一次面,平时只能依靠电话和父母联系。“爸爸妈妈在外打工很辛苦,每次回来都舍不得他们走。”张玲艳懂事地说道。
虽然不能实现与父母团聚的愿望,但从民警手中接过小课桌、笔记本等节日礼物的张玲艳和李云香,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如何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营造更安全、更良好的社会环境,让孩子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多方探索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新闻推荐
日前,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的农村留守孩子在学习羊角长鼓舞。近年来,该县积极完善农村中小学校的硬软件实施,结合形式多样的本土特色文化,不断丰富农村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
钟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钟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