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化惠民工程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昭平县“转型跨越、绿色崛起”系列报道之五

贺州日报 2013-11-27 08:39 大字

□本报记者汪永虎

通讯员刘飞何明龙洁珍

每天傍晚,家住昭平县城凤凰花园小区的李大妈和老伴都要到县文化广场转一转,和其他舞蹈爱好者一起跳跳健身舞;免费开放的图书馆,从早到晚看书、借书的读者络绎不绝;夜幕降临,昭平镇龙潭村的农家书屋里,挤满了查询科技种植、养殖知识的村民……

在昭平,无论是市民、农民,还是在此打工的外地人,闲暇时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文化天地。如此多彩的城乡文化生活,主要得益于该县多年来不遗余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惠民,让百姓的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

农家书屋“长见识”

日前,在木格乡进源村的农家书屋里,挤满了前来看书的村民。“以前我们认为下了力气就有好收成,翻开书才知道,要有好收成还得有学问。我按照书上教的方法种西瓜,产量增加了,味道也比从前好了。”正在看书的村民刘显贵高兴地说。

如今,全县152个行政村里都有了农家书屋,实现了村级全覆盖,每间农村书屋图书年均更新量达1000册次。同时,各乡(镇)高度重视,及时为各行政村确定“农家书屋”场所标准,配置了书架、报刊架、桌椅等,进一步完善了书屋建设,搭建了“农家书屋”为民服务新平台,解决了农民“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全县农民的“文化粮仓”。

数字电影“扩眼界”

“走,看电影去。”晚上8点,凤凰乡大同村的村民们吃罢晚饭,纷纷拿着板凳集中到村级活动中心广场上。不一会儿,人声鼎沸,数百名村民兴致勃勃地观看电影《惊天动地》。这是该县开展“农村数字电影下乡,文化惠万家”活动的一个缩影。

数字电影下乡活动2007年正式启动。该县文体局、广电局坚持面向农村、面向群众,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思路,组织电影公司一个行政村一个月放映一场电影,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2011年以来,该县共放映公益性电影4981场,观众人次达100万人,让群众在家门前就能观看到丰富多彩的电影大片,真正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了实处。

文体场所“舒身心”

初冬的朝阳如约而至,早起的昭平人陆续出现在全县各处的公园、广场,既有年轻的姑娘们翩翩起舞,又有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老大妈手持“宝剑”,慢悠悠地耍着“太极”。

生活在昭平是幸福的,不但县城的文体场所可供免费使用,该县还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2个,里面的图书室、阅览室、排练厅、娱乐房一应俱全。除双休日外,每天对外免费开放8个小时,对农民群众能够开展综合性文化宣传娱乐活动、普及文化科学知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我县坚持‘不比规模大小,但显文体特色,力求便民利民’。目前,县文化馆、图书馆、广西省工委旧址黄姚纪念馆、乡镇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场所已免费向公众开放。此外,文化馆免费举办文艺辅导和每年暑寒假期少年培训班,内容有美术、乐器、书法、声乐、舞蹈等。”对于这些文体设施建设的情况,该县文体局局长左忠才如数家珍。

农家小戏“农家乐”

如今,不论是重大节日,还是农闲时节,在全县各村的农村文化活动场所,总会看到老年朋友、年轻妇女跳舞、扭秧歌的矫健身影,(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总会听到渔鼓调、彩调、山歌的优美曲调,类似农民剧团的演出,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51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其中25个在建,每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均建有公共服务楼、篮球场、戏台等公共文化设施。

——12个乡镇分别配备了10万元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舞台灯光、音响、乐器等文艺演出设备,还为35个民间文艺团队各配备了全套舞狮设备及乐器、音响等文艺表演设备。

——大力发掘乡土文艺人才,组织专业人员立足该县民间文艺土壤积极创作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乡土文艺演出剧本,形成了自发、自创、自觉的文化氛围,达到了农民演、演农民、农民看的文化活动效果。

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实施文化项目,已形成文化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队伍为骨架,以文化广场、文化基地为特色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全县43万百姓置身于昭平和谐美好的文化画卷之中。

新闻推荐

新年元旦生态昭平养生之都新华影廊美丽广西巡展之昭平

新年元旦,“生态昭平·养生之都——新华影廊美丽广西巡展之昭平卷”图片展在千年黄姚古镇展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据了解,图片展由新华社广西分社和昭平县委宣传部主办,图片展汇集了新华社记...

昭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