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为先导 以国学为载体 ——贺州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纪实
□本报记者覃秋零
“古圣先贤孝为宗,万善之门孝为基,礼敬尊亲如圣贤,成就生命大意义。父母恩德重如山,知恩报恩不忘本……”8月30日,在平桂管理区沙田镇道石村文化中心,250多名来自贺州市企业、社区、乡镇文化使者代表们现场学习感恩歌曲《跪羊图》,畅谈开展“国学进万家”心得体会。浓厚的感恩教育氛围,吸引了《人民日报》广西分社、新华社广西分社、《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和广西电视台等中央驻桂和自治区媒体到贺州市进行集中采访。
贺州市在创建文化先进城工作中,以国学为载体,扎实推进感恩教育活动,深得广大干部职工和市民的认可和好评。
倡国学讲感恩
千名文化使者在行动
贺州市通过调研认为,国学是感恩教育的天然载体。国学智慧主要表现在政治与教育哲学方面,主张“以孝道为立德之本”,强调“心存感激,知恩图报”,在人生中实现价值。因此,贺州市积极以“国学进万家”为载体,通过各个阶层乐于接受的国学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的形式,扎实推进“感恩教育”活动。
为使“感恩教育”活动系统化、国学学习常态化,贺州市举办了3期“文化使者”培训班,从市直、区直和中直驻贺单位选定1000多名“文化使者”集中培训。
市委宣传部结合“感恩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晨读”制度,坚持每天集中学习国学经典15分钟,并由本单位的文化使者分章节解读原著,谈学习心得体会。
贺州学院组织大学生“文化使者”暑期支教和挂任乡镇团干,进乡入村,对农民工子弟和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以尊老敬老、孝顺长辈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深得基层师生和家长好评。
目前,这1000多名“文化使者”,像种子一样播撒在基层。
多举措重实效
因地制宜齐行动
为了扎实推进“感恩教育”活动开展,贺州市根据学生身心特点、生活体验和成长需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五个一”活动,要求中小学生给老师或父母制作一件“爱心”礼物;阅读一本感恩的书籍;写一句感恩的话;唱一首感恩的歌曲;每天至少完成一次“爱心”作业。同时,要求中小学生做到主动帮父母打扫卫生、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做饭;主动给父母捶捶背、按按肩膀、洗洗脚、递茶水;主动开展一次户外环保活动等。
活动开展以来,贺州市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社区和乡村,以齐唱一首感恩歌曲、讲述一个感恩故事、诵读一段国学经典“三部曲”的形式,进行宣讲活动100多场次。在机关单位发放《论语》、在学校发放《弟子规》等国学经典书籍50万册。
在县区干部群众中,八步区仁义镇结合该镇深厚的诗词底蕴,采用楹联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暨国学学习”活动,莲塘镇仁冲村以客家围屋为平台,配以客家山歌的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常怀感恩之心,并内化于行动。钟山县在做好“五进”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学进家庭、进军营活动。昭平县从“国学”中提取“礼义、忠孝、仁爱”等文粹,通过短信传送到机关干部的手机上,时刻提醒机关干部不忘“感恩”。
“感恩教育暨国学进万家”专题宣讲活动的巡回开展,得到了各行各业、各界人士对学用活动的积极响应和热心支持,初显了“感恩教育暨国学进万家”活动的强大生命力。
树典型推模范
营造感恩教育好氛围
贺州市在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中,注重培养模范,不断挖掘生活中爱岗敬业、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方面的典型,以典型模范带动促进“感恩教育”活动实效。
各级各部门以“感恩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开展“治懒治庸治散”活动,倡导“感恩祖国,感恩人民,感恩党”理念,形成懂礼仪、知感恩、勤为民、乐奉献的工作作风。
不少学校纷纷以演唱感恩歌曲,给家长、给老师送上一份感恩卡、一封亲情信,在“三八”节、父亲节、母亲节帮父母做一件事,开展感恩征文比赛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结合学习雷锋精神,各级团组织深入基层,围绕交通文明、特殊青少年、医疗保健、心理疏导、法制宣传、青少年维权、未成年人保护、消防意识、禁毒防艾等领域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全市树立起常怀感恩之心、常立感恩之德、常行感恩之举的良好社会风气。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以来,贺州市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迅速跟进,及时报道开展“感恩活动”工作进展动态和先进经验。上级媒体也陆续在《广西日报》发表了《以孝为根,以德为本,以爱为魂,推动国学走进千家万户》、《贺州市启动“国学进万家”活动让群众沐浴在“道德仁义礼”的春雨中》等相关报道,为贺州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宣传舆论氛围。
新闻推荐
昭平讯“从孟佩杰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做‘孝\’。这两年嫌父母啰嗦,总以工作忙为由很少回家,回想起来亏欠二老太多太多,今后,我要多给父母打电话,常回家看看。”看完讲述孟佩杰12年如一日照顾...
昭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昭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