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油茶梭子粑,古道兴农家 ——一个西部山村的旅游扶贫探索

玉林日报 2017-06-12 10:57 大字
岔山村的一天是在炊烟中开始的。进入初夏,天还没亮,村党支部书记杨志魁一家就忙碌起来。铁皮大锅架在灶上,炉膛里的枯竹不时发出一两声爆响。把生粉煮成熟粉饼,是制作梭子粑粑的第一道工序。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位于广西与湖南交界处,早在秦汉时期就是从中原进入岭南的入口要冲。潇贺古道穿村而过,是对接海上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

得交通之便,岔山村一度是颇有名气的贸易村,古道两旁店铺林立,“长盛”“元吉”等老字号至今依稀可辨。

“以前,周围的人都到我们这里来‘赶闹子\’(方言,意为赶集),热闹得很。”开米豆腐店的村民何兴有说。

时过境迁,随着古道的寂落,岔山村也渐渐被人遗忘。统计显示,全村224户居民中有100户是贫困户,贫困发生率将近40%。

“以前村里为了耕田养了很多牛,石板路上到处是牛粪,碰到雨天几乎没地方下脚。所以人们都把这里叫做‘牛屎街\’。”曾在岔山村插队的知青陈鲁莎说。

在富川县采访的日子里,记者发现,饲养耕牛多的村落往往是贫困村,家里没有玻璃窗的农户很多是贫困户。

朝东镇党委书记汪溪泉至今难忘第一次夜访岔山村的情景:“几乎就是空心村,整条街上只住着两位老人。路旁都是黑乎乎的老房子,没有灯,很吓人。”

不过,当地政府看中的恰恰是这条老街和这些老房子。“朝东镇有一批坐落在潇贺古道沿线的古村落,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质资源。”汪溪泉说。

2016年6月13日,杨志魁的爱人和村里六家贫困户一起创立的油茶店开张营业,主打美食是油茶和梭子粑粑,这是岔山村近几十年来第一家旅游餐饮设施。

“开业时放了鞭炮,摆了7桌酒席。没想到,开业后却没有顾客上门,做好的粑粑卖不出去,又不能久存,只好拿去送给亲友,有时一天要亏本400元~500元。”杨志魁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心中的忐忑仍难以忘怀。

内心焦急的不仅仅是杨志魁。“贫困户都盼着能过上好日子,可是又往往害怕风险,如果这家油茶店倒下了,再搞别的项目大家就会更没有信心。那段日子,我们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汪溪泉说。

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汪溪泉决定送给岔山村一张“网”——互联网,把岔山打造成全县第一个商业级免费WIFI覆盖的古村落,还开设了微信公众号。

依托新媒体的传播和传统媒体的关注,岔山村迅速“火”了起来。每逢节假日,村口都停满了悬挂广西、湖南、广东等地车牌的游客车辆,甚至沿着村路一直排放到邻村。

“平时看了太多的高楼大厦,这里的古道、古楼更有味道。”来自佛山的翁女士说。

“我们那边也有糍粑,不过味道不同,这里的梭子粑粑很好吃,想带一些回家给大家尝尝。”一位来自湖南的游客一下打包了50个粑粑。游客太多,岔山村的梭子粑粑经常供不应求,需要提前预订。

2016年下半年,岔山村接待游客量突破7万人次。昔日堆柴放草的老房子被整修打扫,变成了油茶馆、农家乐、凉粉店。

“汪书记,我想做一些荞麦烤饼,你觉得游客会不会爱吃?”“这是我家新做的钵仔糕,一元一个”“汪书记,我想把店名改成‘五朵金花油茶社\’,你觉得好不好?”村民们对汪溪泉很信任,有了新设想都纷纷找他讨主意。

“一年前开第一家油茶馆的时候,动员了好几次都没人响应。你看,现在大家的创业热情都被激发出来了,这就是扶贫先扶志,这就是产业扶贫。”汪溪泉说。

夜幕降临,游客渐渐散去,古道山村重归宁静。不过村民们还顾不上休息,他们还要打扫店面,准备第二天的食材及馅料。不一会,花生和芝麻的香气便开始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弥漫开来。

(据新华社南宁6月11日电)

新闻推荐

暴雨突袭富川 百余群众被转移

6月6日上午,消防战士转移被困群众。邱国庆摄南国早报桂林讯(记者唐晓燕)6月6日,贺州市出现大暴雨,富川瑶族自治县出现强降雨,导致多个乡镇受灾,其中石家乡山背村周边形成内涝,10名群众被困家中。富川消防...

富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川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