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编织致富的希望 ——富川古城镇开拓创新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见闻

贺州日报 2016-03-07 07:51 大字

□本报记者黎明通讯员何忠毅林树坤

春暖花开时节,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大岭村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展现出“水岸家园·生态大岭”的独特魅力;返璞归真的农家院落错落有致,仿佛一幅中国画,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谁能想到,几年前大岭村还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这个村不等不靠,以乡村治理新模式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率先成为富川在“十二五”期间实现脱贫的贫困村。

记者日前专程走访了古城镇的几个村寨,目睹了该镇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所发生的新变化。

为甩掉环境脏乱差和贫困的帽子,大岭村抢抓生态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新机遇,推行以“党支部牵引、理事会带头,老百姓参与”为内容的乡村治理“2+1”模式,使群众成为改变落后面貌的主角。

记者看到,大岭村围绕“水岸家园·生态大岭”的发展定位,组织实施了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民居生态改造提升、公共服务提升、产业提升五大工程;筹资建设村内水泥路、机耕道、村牌、路灯、风雨桥、娱乐广场等公共设施,村容村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据随行的镇干部介绍,大岭村成立了贺州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并以土地股份合作方式,招商引资,引进企业共同开发自然农法高端有机果蔬基地1200亩,提升土地价值,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大岭村“微田园”试点建设在全区得到了推广,“微田园”建设的概念被百度百科收录,成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该镇石脚寨自然村,记者看见村里村外环境整洁,许多村民正在田间劳动,发展生态产业热情很高。

这个自然村原来基础设施比较差,道路水渠年久失修,影响发展。通过近年的农发项目建设,改建了村里的机耕道和水渠,通过整合土地对外承包,激活了村民干事创业奋力脱贫的积极性。

村民廖遗健原是典型的贫困户,去年,他借助金融扶贫资金,承包别人的土地种植芋头18亩,获得收入12.2万元,一年就甩掉了贫困帽子。

在古城镇政府办公室,记者恰巧遇到了被称为“沈百万”的古城镇茶源村党支部书记沈圣贤。在场一位镇干部介绍说,这位1960年出生的贫苦农民,只有高中文化,是返乡农民工。人们之所以叫他“沈百万”,是因为他先后去过广东打工,做过搬运工,当过司机,做过销售,跑过业务。他依靠自己的精明能干、吃苦耐劳,创下了几百万元的家业,在当地农村来说算是一位致富成功人士。(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受沈圣贤的邀请,记者来到了他所在的瑶寨茶园村,看得出村民对村支记沈圣贤很尊敬。

原来,早年沈圣贤曾借助自己的亲戚关系去广东打工搞建筑。自己富裕了,他想到的是回报社会,给村里的群众一些帮助。一有请工人的机会,他就想到本村群众,尽可能地给予帮助,由他带动就业的先后有100多人。村里人对他说些感谢的话,他总是笑着说:“一人富裕不算富裕,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有了沈圣贤的龙头带动和榜样示范,茶园村的年轻人不等不靠,自强自立,一个带一个,纷纷走出瑶寨,前往深圳、广州等地从事建筑装修工作。不少小伙子当上了小包工头,一年赚10多万不在话下。

入夜,茶园村的村民不寂寞。一群年轻的少妇成立了村里的广场舞队,载歌载舞,生活幸福快乐。记者问现场一位叫林飞燕的队员,这广场舞是谁教的?她说:“不用教,自己下载学的,我们村的广场舞队挺有名的,逢年过节,还到邻近的村庄去表演呢!”

新闻推荐

产业扶贫铺就致富路 ——贺州市推进扶贫产业开发工作小记

□本报记者朱纪富3月29日,记者在平桂管理区望高镇川岩村鸟仔井岭上看到,连片的茶苗为这个山头添了不少新绿。放眼望去,只见挖土机在平整茶园土地,农户们在新开垦的地里种植茶叶,整个山头...

富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川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