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印证古道传奇
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回澜风雨桥 回澜风雨桥内景青龙风雨桥▲
富川瑶族刺绣的传承人李冬梅正在指导绣工刺绣,风雨桥已成为瑶绣必不可缺的元素
■本报记者 梁静 实习生 唐静 文/图
在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27座风雨桥星罗棋布,散落在各乡镇村道中。它们古朴端庄,矗立于此,历经数百年的岁月冲刷。今年5月,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富川瑶族风雨桥群成为新一批“国宝”。
在一个小县城,云集数量如此之多的瑶族古桥,这在全国屈指可数。这些古桥有何特点能晋级为“国宝”?在历史长河中,它们又有哪些传奇?日前,本报记者从南宁出发,驱车8小时,前往富川探访。
探访篇
年代最久远的风雨桥,距今已有411年
在贺州富川县朝东镇,回澜风雨桥矗立于道路左侧,伴随着麦田、溪流、远山,尽显安静、祥和。它修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距今已有411年的历史,比柳州三江县的程阳侗族风雨桥还要年长314岁。
来到回澜风雨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幢高约两层的阁楼,飞檐高翘,颇有气势。穿过阁楼是桥廊,木凳仍在。桥廊中部,建造者搭建出一座亭。从远处看,桥阁、桥亭、桥廊合成一体,让整座风雨桥愈发错落有致。
整座风雨桥全长37.54米,其中,桥廊部分建造在一座三孔石桥之上。据当地人介绍,在百年前,桥下是潺潺的黄沙河,河水颇深,通行不便。自回澜风雨桥建好后,两岸村民得以畅通往来。
而今,人们已经无法体会到黄沙河的汹涌,它已接近干涸,只剩一条小溪流,在风雨桥下的草丛中时隐时现。偶尔会有村民从此穿行,在这里歇脚。更多的时候,这里已成为一个风景点,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外地游客。
回澜风雨桥已成为广西瑶族地区修建最早、最大且保持最好、最完整的民族风雨桥,它不仅出现在《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等多部影视剧中,也成为瑶族刺绣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现存27座风雨桥,入选新一批“国宝”
李冬梅,富川瑶族刺绣的传承人,自小在瑶寨中长大。当看到回澜风雨桥时,她并没有太多惊喜。李东梅说,在富川,风雨桥很常见,它们早已随着时间的积淀,融入了瑶家人的血脉中。
“回澜风雨桥的对面,就是青龙风雨桥。”李东梅说。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站在回澜风雨桥上遥望,500米外即可见青龙风雨桥。其桥身略短,但造型却与回澜风雨桥极为相似,显得小巧而精致。
“富川古风雨桥数量之多,在广西乃到全国都很少见。”富川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周海林,曾任富川县旅游局局长,对富川古风雨桥有很深的研究。
据考证,自回澜风雨桥建造后,至光绪年间,富川县城共建风雨桥108座。迄今为止,尚存风雨桥27座。今年5月,富川瑶族风雨桥群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新一批“国宝”。
在富川瑶族风雨桥群中,以回澜、青龙两座风雨桥最具特色。在《古建园林技术》刊物中,曾这般评价这两座桥:“乃是集我国北方的石劵桥、南方的亭、古元的阁等造型的特点于一体的组合体。这产生了别具富川特色的新品种——石劵廊桥,在全国古建园林中属于独特的。”
有学者认为,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在桥梁——特别是在石劵廊桥(风雨桥)的建筑方面,起到了榜样、规范和说明作用。
解
密
篇
一座小县城为何会出现风雨桥群?
在富川,瑶族风雨桥群大多建设在村落下方入口或田间地头的河道溪流之上,除了供路人遮风避雨、休憩纳凉外,还象征着威龙绕寨,以保村落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吉祥的寓意。
富川风雨桥数量虽多,但并非各个乡镇都有。在朝东、油沐、麦岭、城北这四个乡镇中,风雨桥扎堆出现。而在富阳、古城、莲山、柳家、白沙等乡镇,却极少能见到风雨桥。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富川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风雨桥的兴建,除了与当地的民族风俗习惯有关,最主要的,还与潇贺古道、楚粤通衢、富川驿道等密不可分。
走过青龙风雨桥,即来到一片稻田,一条10厘米宽的石板路藏于稻田中,通向远方。富川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眼前这条小路就是潇贺古道!沿着小路到达山脚,翻过这座山,就可到湖南境内”。
在古代,潇贺古道是南岭走廊中部重要的通道之一,其连接湖南潇水与广西贺江,是一条水、陆兼程的通道。富川作为潇贺古道沿线最重要的城镇,在岁月的冲刷下,古道几乎已经销声匿迹。唯有脚下经长年的踩踏已打磨得愈发光滑的石板路,在传递着关于古道的讯息。
在富川,风雨桥皆有石板街、卵石路,通往村寨和古道、驿道。据分析,这些风雨桥很有可能是在原来驿道的基础上改建而成。据此,驿道经过之地,便出现了风雨桥群。
南北“合璧”隐藏什么信息?
虽经400年岁月冲刷,但在回澜风雨桥的楼阁砖墙上,依然可看到色彩淡雅的人物花鸟壁画。其建筑特点是南北“合璧”,集北方的石券桥、江南水乡的亭子、楚国的阁楼,以及本地吊脚楼的廊桥四种造型特点于一体,极具民族特色。
风雨桥为何会出现南北“合璧”?据了解,这是古道文化的遗存。中原古汉族的房屋建筑工艺,大多是通过潇贺古道和楚粤通衢传入岭南,传入富川的。
当大批的北方工匠带着先进的建筑材料,沿古道进入富川乃至整个岭南地区后,他们不但发展、提高了当地的民族建筑工艺,而且还改制、创新了很多当地民族建筑材料的生产技术。风雨桥,就是南方与北方桥梁建筑工艺的完美结晶。
如今,人们透过回澜风雨桥得以研究古道文化。据传它的重修资助者和碑记作者何廷枢,便是从这古道外出应试、踏入仕途的,他的经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古道在当时与当地人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和巨大影响。
百年古桥见证了哪些传奇?
何廷枢,明代陕西道监察御史。在富川人民口中,这是一个传奇人物。人们盛传他,并非因为其曾于公元1641年重修回澜风雨桥,更因为他与瑶族姑娘盘兰芝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
明代万历年间,何廷枢是富川远近闻名的才子。他年轻英俊,文武双全。自小,何廷枢便与河对岸的瑶族姑娘盘兰芝相爱。正当两人准备拜堂成亲之时,盘兰芝却被皇上派来的钦差大臣选中,被送入皇宫,当了瑶妃。
为能见到心上人,何廷枢赴京赶考,考中进士,被皇帝御封为八省巡案,代帝巡守天下,除奸抗倭。其间,他屡立功勋,仕途宽广。相比之下,盘兰芝则命运多舛。其入宫后,10年内历经三任皇帝频繁更替,后遭人妒恨,遣出皇宫,送回富川。
盘兰芝回到家,她时常驻足黄沙河岸边,期盼何廷枢回来。然而,噩耗传来,何廷枢因抗倭捐躯。盘兰芝悲恸欲绝,便在黄沙河上修建了一座桥,纪念爱人,在爱桥建成的当天,她高叫着何廷枢的名字,投入激流滚滚的黄沙河中,以死殉情。
事实上,何廷枢并没有死。他回乡省亲,听说了盘兰芝为其建桥殉情的事十分感动,他为了纪念心爱的姑娘,报答她以死殉情的厚意,便在相隔爱人建桥的500米之外修建了第二座桥。两座风雨桥分别取名“回澜”、“青龙”。“回澜”即“会兰”,“青龙”即“情浓”,寓意两人忠贞不贰的爱情。
数百年来,富川百姓们将这一故事口口相传,伴随着古朴的风雨桥,一起见证岁月的印记。如今,在回澜风雨桥上遗存大型石碑刻12块,其中,《重建回澜风雨桥序》就是何廷枢撰写,碑文上留有其“捐钱三十千文”的芳名。
新闻推荐
雨 清一条由白色鹅卵石铺设的“花街”,将富川瑶族自治县老城内南、北两座古城门连为一体。作为秦代开辟的潇贺古道上一座军事、商业重镇,花街承载了太久的历史,太多的记忆——花街...
富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川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