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面花朵朵,诞生在指尖上的艺术

牡丹晚报 2017-05-09 10:45 大字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文杰

5月 7

日上午,由菏泽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的“曹州非遗大讲堂+图书馆公开课”活动第三讲正式开讲,本次讲课内容是 《民间面塑》,主要讲述曹州面人的起源历史、

表现形式、艺术特

点、制作步骤、艺

术保护等内

容。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公开课每周一讲,共十期,主要以菏泽市级以上非遗项目为主要内容,共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 十 大 门类。

曹州面人受追捧

5月7日,菏泽市图书馆二楼国学讲堂里热闹非凡,牡丹区马岭岗镇穆李村曹州面人传承人李震报为30多位小朋友讲解曹州面人的制作技艺,活灵活现的面人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引来啧啧赞叹。

当日,李震报手把手教小朋友制作面人,而小朋友也对曹州面人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动手创作自己的作品。

“曹州面人,俗称捏面人、面花、礼馍、花糕,它以小麦粉、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塑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是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当天的主讲人李震报给到场人员讲解曹州面人的由来。

牡丹晚报记者了解到,面塑在民间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风俗习惯的积淀赋予了面塑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价值,成为研究民间文化不可忽视的资料。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发受到重视。2008年,曹州面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曹州面人涉及题材极广,小到动物、植物,大到历史人物、四大名著中的人物,或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神话人物等等。表现形式有举签面人和线提面人、有声面人和活动面人、核桃面人和托板面人,像我现在摆的就是托板面人。”李震报拿起自己带来的作品给小朋友介绍。

精雕细琢出精品

曹州面人的制作原料是面,制作的过程需要一些工具的配合,包括塑刀、剪子、小梳子、方便筷等工具,手法包括揉、捏、延、压、搓、拨、挑、切等。“面人都是一次成型,制作之前经过深思熟虑,捏起来一气呵成。而面人制作的关键在于力度的把握,要对人物进行细微地刻划,并做到不增不补,肢体间无缝连接,这全靠一双妙手控制力道。”李震报给小朋友讲述制作的技巧。

“老师,怎么才能捏得像啊?我捏的人物、小动物怎么都不太像?”在互动环节中,有小朋友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李震报请教。

“人物塑造其实是有口诀的,文的胸、武的肚、老人的背脊、美女的腰,如果塑造娃娃就要记住口诀:短臂短腿大脑袋、眉淡眼大鼻肥胖;小孩特征五个小,口鼻手足和眉毛。”李震报一边指点,一边传授塑造面人的口诀。

在最后的环节中,李震报还带领孩子们一起做 “猪八戒”。小朋友们围在李震报身边认真观察每一个动作,然后再自己学着捏。最后,每个小朋友都拿着自己的成果开心地向爸爸妈妈展示。

“曹州面人是立体的曹州风俗画,它的萌生、发展和最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与黄河流域特别是鲁西南一带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它比较生动地体现着牡丹区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震报告诉牡丹晚报记者,现在牡丹区马岭岗镇中小学已开设面塑课,聘请著名面塑艺人为小学生授课,进一步普及面塑艺术。取得试点经验后,会统一编写面塑乡土教材,在牡丹区中小学全面开展面塑教学。

公开课时间内容安排

市图书馆负责人称,本次公开课以弘扬传统文化、扩大非遗影响、提升市民素质为宗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公开课时间安排如下:

5月14日,华中科技大学历史学硕士陈百华主讲《汉光武帝刘秀》;

5月21日,国家二级演奏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山东梆子专业委员会理事陈玉平主讲《大弦子戏“依团代传”保护工作的介绍》;

5月28日,菏泽市剪纸艺术委员会秘书长、郓城剪纸艺术传承研究院院长张璐主讲 《执着坚守 镂空之美》;

6月4日,鄄城县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主讲《鲁锦》;

6月11日,单县文化馆田国防主讲 《谈鼓吹乐的现状和发展》;6月18日,菏泽市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陈瑾主讲 《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保护传承模式探索》。公开课的具体时间为当日9点半开始,地点是菏泽市图书馆国学讲堂 (二楼尼山书院)。

新闻推荐

水浒好汉城、牡丹园、水泊梁山 晚报小记者五一假期一起撒欢吧

晚报讯(记者侯林)曹州牡丹争奇斗艳、水浒好汉大快朵颐、晁盖故居气势磅礴、水泊梁山风姿绰约……五一假期,跟随淄博晚报小记者团走进牡丹之乡菏泽,赏八色牡丹,游览水泊梁山风景区感受梁山1...

郓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郓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