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村有项目 人人有活干 ——沿黄滩区乡镇的产业扶贫之路

菏泽日报 2016-10-19 00:00 大字

对于贫困群众来说,脱贫,可以是指尖上翻飞的藤条;也可以是缝纫机一针一线织出的新衣,亦或是牛棚、羊圈里日渐茁壮的牛羊……当一个个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尝到了产业扶贫带来的甜头。

作为全县仅有的3个沿黄滩区乡镇之一,郓城县张鲁集乡48个行政村中,17个村被列为省扶贫开发重点村。曾经落后的沿黄滩区如何摘掉“穷帽”?张鲁集乡走出了一条变“输血”为“造血”功能的产业扶贫之路。

10月17日,张鲁集乡西沟里村村民曹夏莲来到离家几里地外的华星服装厂,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代加工的服饰打包前,由她进行验货:看走线和加工质量等是否合格?“这活儿不累,一天也有50元以上的收入。”曹夏莲告诉记者,“从家出来就是新修的村道,几分钟就到了服装厂,在这儿干活还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

服装厂所用的厂房,原本属于一家因经营不善倒闭的板材加工厂。去年,乡政府协调租下厂房,提供给返乡创业的许爱英,开起了服装厂。干了20多年服装加工的许爱英,从青岛、济南等厂家接下订单,来料加工服饰,优先聘用贫困户劳动力。

“不懂技术的免费培训,年轻人上机器干针线活儿,岁数大的剪剪线头。像曹夏莲一样在这里务工的附近村民,如今有200余人,订单多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工人。”许爱英告诉记者。

拔除“穷根”,先要让产业“扎根”。服装加工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张鲁集乡大力发展服装加工业,18家大大小小的服装加工厂在该乡遍地开花,服装厂与各村签订协议,优先聘用贫困户劳动力,目前已经吸纳劳动力4000余人,成为致富一方的主导产业。不单单是服装加工,众多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特色产业和项目,让张鲁集乡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扶贫路径。

17日下午,郓城百斯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仓库内,已经打包好的各种藤编家私,马上就要被运往国外。而这些出口欧美的藤编家私,都出自附近村民的双手。

几个月前,张鲁集乡汤垓村村民王文焕还不懂得藤编技术,更不晓得外国人会花高价买藤条编制的用品。来到工厂经过短暂培训,如今王文焕每天都可以编好一个藤编户外沙发,这个让她感觉“不值钱”的玩意儿,每编好一个都能带来70元的收入。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张鲁集乡10余个村庄都有了藤编就业服务点。藤编公司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对普通群众来说易懂易学,厂家按时定点发料送货,一些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可赚到钱,农活与赚钱两不误。

“选准贫困对象、定准贫困类别,加大产业扶贫力度,鼓励社会参与扶贫,做到***,不落一人。”张鲁集乡党委书记罗永增告诉记者。该乡对贫困户全部建档立卡,根据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归纳,重点选择与脱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特色产业,为贫困群众搭建起产业脱贫平台。

春种一粟,秋收万籽。在东明县焦园乡郭堂村,300余亩成方连片的葡萄园让贫困群众吃下了脱贫致富的“定心丸”。

省派“第一书记”宋开兰告诉记者,经过实地调研考察、咨询专家,焦园乡的郭堂村、张营村和小李庄村具备发展特色种植业的基础,尤其是葡萄种植,这里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选择了市场前景看好的红宝石、柯林森等品种,通过签协议将供苗商的固定销售户引进过来,并与周边城市的大型商超建立了供货意向。

“本来俺在外面打工,回来一看那望不到边的葡萄园就安了心,现在俺帮着父母一起打理自家的葡萄园,比起一个人在外辛苦打工,收入一点也不少,还可以就近照顾家人。”村民毕海华告诉记者。

菏泽市各沿黄滩区乡镇,服装加工、藤编用品、特色种植等产业共同构建了脱贫帮扶“村村有项目,人人有活干”的局面,通过“产业吸纳”的方式解决众多贫困户就业。同时建设了一批贫困群众参与度高的项目,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避免了短期收入得到增加,长期来看却没有产业支撑的现象。 

记者 张啸

新闻推荐

菏泽西瓜酱登上央视《舌尖2》郓城72岁老太孙兰英“出镜”;观众感怀重温“家乡的味道”

□记者正强5月9日晚,《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和九套播出。这一集中,郓城县李集乡仲堌堆村的孙兰英老太带着孙子、重外孙“出镜”,制作了美味诱人的“西瓜酱”,一时在全国引...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