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七旬老人反写千米书法长卷 耗时三年完成,欲申请吉尼斯纪录

牡丹晚报 2016-07-27 06:21 大字

□牡丹晚报记者 孟欣

现任中国书画艺术协会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会员、军民结合装备技术研究院书画院院长的郓城县武安镇彦张庄村的张喜如老人今年已经74岁,他不仅写得一手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毛笔字,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他具有自幼研习横写反字的扎实功底。张喜如现长居北京,年近耄耋之年的他精神矍铄,生活丰富多彩。

地为纸手为笔,爱好迥然,打下扎实功底

日前,牡丹晚报记者在牡丹区古今牡丹园附近的洪庙村见到了张喜如,一张颇大的桌案旁,只见一位略显消瘦的老者正在挥舞着沧桑却很有力的右手挥毫泼墨,给大家表演书法,而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就是张喜如。放眼望去,张喜如老人的书法字体潇洒,字形飘逸,可仔细看过去却一个字都不认识,这可让围观的亲朋好友犯了迷糊。

书写完毕,把纸张翻转过来,原来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张喜如的指导下,大家终于看了个明白,这反写的草书龙飞凤舞,入木三分,真是功夫了得。张喜如告诉记者,从小他就很喜欢书法,早在11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和父亲“怄气”开始反写自己的名字,随后他就开始琢磨,还玩起了创新,字不仅要反着写,还要调转90度横写。经过多年的磨练,总结经验,张喜如终于独创了这一神奇的书法。

谈起练习书法,张喜如一下子就陷入了回忆中:“还在上学的时候,我对父亲给我买的毛笔可是宝贝得不得了,平时不舍得用,那时一杆两毛钱的毛笔可是了不得的开支了。”张喜如回忆说,“我经常在大家干农活休息间隙,自己用树枝在沙地上写毛笔字,可是总找不到那种字由心生的感觉,后来就用手指写才有了感觉,可手指经常被摩的生疼,有时候写得入神连手指被磨破了也不知晓。”

一次“怄气”,放不下的反字梦

说到自己第一次接触反字,张喜如告诉记者,这还要缘于一次与父亲的 “怄气”,“那是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我发明了一种自己名字的‘艺术\’写法,其实就是图个性、好看,没想到被父亲看到后就说我不够尊重书法、瞎胡闹。当时其实就是为了引起父亲的注意,故意和他对着干,从那之后我就开始尝试着写各种另类的字,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纸的背面写下自己的名字,但当把纸正过来看时,却发现不是那么容易能看明白,从那之后我的名字基本上都是反写的,就是感觉很有意思。”张喜如告诉记者说。

“其实在正式开始研究反字、写反字之前的50余年间,我一直在练习写楷书、隶书、草书、行书、篆书等,儿时写反字的记忆也一直没有忘却,只是每当尝试写反字时,就会发现,没有坚实的书法基础,这反字是写不出韵味来的。而之所以横着写是因为,毛笔字推笔无法写出其特有的飘逸感,经过长年累月的揣摩及尝试,发现只有横写拉笔才能写出如正写般富于神韵的毛笔字。”张喜如说道,如今他已经研习横写反字近20年。

“那是在2009年建国60周年的时候,朋友刘德印帮忙将我写的一幅以毛泽东诗词为主要内容的百米长卷带到北京,并将其捐赠出去,之后受邀长居北京研习、交流书法。”张喜如告诉记者。目前,他耗时三年时间,书写了以唐诗宋词、毛泽东诗词为主的千米反字书法长卷,届时将以此申请世界吉尼斯纪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瑰宝传承下去。

做一行,爱一行,做一事,钻一事,张喜如正是用自己的这种乐观、坚毅的精神感染着周围的每一个人。 

新闻推荐

盖房用的新砖竟然一掰就断新房差点变危房

本报讯 (菏泽牡丹晚报记者刘锦 通讯员 武亚非) 新房差点变危房,菏泽市郓城县的石先生刚刚经历了这一惊险过程。家住菏泽市郓城县陈坡乡的石先生,其儿子已到适婚年龄,按照农村的风俗,他打算在自...

郓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郓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