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群众明白,还干部清白 ——郓城县黄堆集乡善管村集体“三资”改善民生调查

菏泽日报 2010-11-15 11:01 大字

农村集体资源、资产、资金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管理处置不好,极易引发社会矛盾,就像麻绳上拧成的花。但这一棘手的问题在郓城县黄堆集乡却迎刃而解。

10月26日,郓城县黄堆集乡政务大厅里,各村村民代表正在村务公开日查看自己的家底:集体还有多少存款、村里的四荒地承包款交了多少、今年花了多少钱等等一目了然。乡政务大厅主任武庆凯一身轻松:“8年前,各村穷得叮当响,甚至债台髙柱,哪有钱搞公益事业。现在,村村有积累,年年有民生项目,群众满意得很。”

8年前,黄堆集乡35个行政村普遍存在着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的共性问题:有33个行政村负债,最高的村负债30万元,总负债额390万元,仅非生产性开支就达56万元,由此引发了村级债务累积高筑。乡政务大厅负责人李遵言介绍:那时集体资产承包没有合同,谁愿用谁用,资源资产资金放任自流,下账的单据绝大部分是白条,会计自造、支书签字,甚至有的连字都不签。据调查,当时该乡有三个村的主要干部因债务问题进了拘留所,有5个村的干部家中的牛、小麦被饭馆拉去抵了吃喝账。

2002年8月,黄堆集乡结合本乡实际,充分发扬民主,在各村村民代表表决同意,村两委、两会和村民代表签署委托书的前提下,开展起农村集体“三资”集中管理工作。

该乡成立了“三资管理中心”,为创建好这一平台,使群众查看更加透明、方便、快捷,购置了微机、打印机,配置了电子显示屏和触摸屏,管理形式由传统走向现代化、信息化,改变了墙上挂挂、纸上画画的形式主义,群众对这种透明公开的新工具大加赞赏。“在过去,村里的家底只有俺几个伙计清楚,现在家底在阳光下一晒,群众明白了,做干部的也清白了。”侯楼行政村党支书张道文欣慰地说。

创新的管理方式使集体“三资”得到保值增值。去年10月2日,武庙村的一块土地公开拍卖使用权,乡村干部和群众参与监督后,5.2万元拍卖资金当天就上交“三资”管理中心,群众打消了集体资金进个人腰包和花钱不透明的顾虑。武庙行政村党支书武玉三说:“这些钱要是管理使用不好,群众就会指干部的脊梁骨。”

武庙村实行“三资”集中管理后,该村年年都有民生工程:2004年用村集体资金和村民的捐款14万元修了柏油路;2005年修桥涵投入资金7万多元;2006年争取资金28.7万元建规范化小学;2007年清洗机井投入4000元;2008年投入2万元打了3眼机井;去年建起村文化活动中心;今年又建起了高标准的办公场所。可以说,该村年年有项目,岁岁有亮点。

实现“三资”管理以来,该乡共拍卖沟渠路3.8万米、四荒265亩,发包集体林场1188亩、废旧坑塘25亩、窑厂3处,对外租赁集体场所18座,盘活资产资源总量1080万元,全乡农民人均折合300元。全乡35个村的年非生产性开支由56万元下降到现在的8.7万元。全乡35个行政村没有出现一分钱的新增债务,还化解了原来债务,同时投入配套资金450万元,兴建了8所高标准学校,10所新农合联合诊所,打机井200眼,建桥涵24座,硬化了24公里的乡村道路和街道,开展了40余次救助活动。现在该乡35个行政村都有存款,存款额达200多万元,最多的一个村达38万余元,真正实现了钱越管越多。

实行“三资”管理8年来,黄堆集乡发生了5大变化:干部战斗力由弱变强,集体资产由少变多,账目由浑到清,财务收支由暗变明,各村由穷变富。全乡35个行政村没有一个村的班子出现问题,未发生一起因农村“三资”管理引起的信访案件,真正给群众了一个明白,还干部了一个清白。现在村干部的威信高了,腰杆硬了,说话灵了,干事实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维护群众利益的贴心人。通讯员 刘考勇 毕玉亮

新闻推荐

省人口计生委主任盖国强来菏泽市考核人口计生工作 对菏泽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

郓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郓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