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生气象站和谐新平台
九年以来,郓城县在乡镇和县直单位设立民生服务大厅,构建起做好民生工作的新载体,群众称赞这些民生服务设施是——
—
民生气象站和谐新平台
近年来,郓城县积极探索民生工作规律,不断完善民生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民生工作机构网络建设,强力推进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在乡镇和县直单位设立民生服务大厅,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使百姓话有处说、怨有处诉、难有处解、事有处办,人们称赞民生服务设施是 “民生气象站,和谐新平台。”
理念创新助推民生工作向纵深开展
郓城县十分重视以工作理念的创新推动民生工作向纵深开展。提出干一切工作都要“一切为了民生,紧紧依靠群众”,各乡镇和县直部门全面理顺各领域民生工作热点、难点、突破点,使民生工作全面贯彻到方方面面和角角落落。为此,该县有效整合信访、综治、稳定、民政、教育等资源,着力于矛盾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处理工作,2009年初,郓城县在县检察院、郓城镇、南赵楼乡等率先成立民生服务大厅,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和关注民生的“有效载体”。
去年,来自棉纺行业的企业家们因生产经营局势陷入困境,向各民生服务机构反映情况,请求政府“救市”。县委主要领导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立即对全县50多家纺织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在充分调研后,县委就如何克服困难、组织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迅速出台了有关措施,要求有关部门免除、减免部分企业所得税,暂停各职能部门检查收费,协调金融部门予以资金支持,还努力创新融资方式,成立担保公司和仓储担保公司为企业提供2000万元担保资金,一系列为企业发展加油添薪措施,使棉纺企业安全渡过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寒冷冬天,迎来了暖春。
机制创新 夯实民生工作根基
谋富民之策,担为民之责,办利民之事。郓城县从体制机制的健全入手,搭建民生服务平台,完善民生服务网络,使新形势下“民生气象站”更富生机和活力。
郓城县2009年在南赵楼乡建成并启用了全省第一家“e话通民生服务中心”。所有涉及群众的职能部门和单位都在中心设立窗口、现场办公,“一个大厅集中受理、一条龙归口办理、一体化协调处理、一揽子统筹解决”,切实将矛盾“中转站”变为矛盾“化解处”,构筑起了解决矛盾、维护稳定、共建和谐的全新载体。这一措施的实施,迅速在全县得以推广,县信访和群众工作部门相互整合,成立了县“民生服务大厅”,为民生工作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保障。
现在,全县乡镇共有21个民生工作大厅,县直设立70多个民生工作站,村庄和社区有1041个民生工作室,形成了三级民生工作网络。各单位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和民生工作信息员2400余人,辅以流动人口协管员、计划生育宣传员、便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平安守护员等职能,全县直接从事民生工作的人员达到3500余人,为民生工作纵深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架构,搭建起了民生工作的新格局。
方法创新 拓展便民利民之路
侯咽集镇张龙庄村告别喝了多年的咸碱水,饮上了干净的自来水,群众敲锣打鼓把锦旗送到有关部门,感谢县改水办公室为他们送来了幸福水、和谐水。县委、县政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举措深入人心。
郓城上下牢固树立亲民爱民为民理念、全力维护民生利益的行动已开花结果: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不断解决,一批“惠民行动”和“民生工程”不断实施;今年安排涉及民生、惠及群众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60%;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今年支付各类社会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将提高到每人每月220元和每人每年1200元,城乡大病救助标准将分别提高到4000元和3000元,在全市率先推行城市低保社区化管理;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工作受到省市表彰;实施了灌区续建及节水改造项目,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00多公里,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10.6万人,改造危房3824户;全县90%以上的定点小学建起了高标准教学楼;全面完成了226处农村卫生室建设任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8.6%。真正使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躬身为民生,催绽和谐花。郓城县以民生服务大厅为载体,关注民生的和谐互动举措,正成为和谐郓城建设的新亮点。 通讯员 刘考勇 王金鹏
新闻推荐
...
郓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郓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