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班庄:手工粉条成村民致富产业

菏泽日报 2021-12-22 09:21 大字

12月17日,天气晴好。鄄城县引马镇张班庄村粉条加工厂生产车间里热气腾腾,工人正在熟练地漏粉、捞粉、上挂……不多时,晾晒杆上就挂满了刚出锅的粉条,浓浓的香味在车间弥漫开来。

在粉条晾晒场,一排排待干的粉条晶莹剔透,尽情沐浴着冬日的暖阳,一派独特的乡村风景线尽收眼底。

“粉条需要天然晾晒,对天气情况要求较高,像今天这样的天气,就是最佳的晾晒时机。”粉条加工厂负责人张永松向记者介绍。

张永松告诉记者,红薯粉条是张班庄的传统特色名产,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听老一辈人讲,在明朝洪武年间,我们的祖先张班带着制作粉条的工具及技术迁移而来,靠着制作粉条的手艺安居此地。粉条不仅可以自家吃,也是营生的门路,所以,制作粉条的传统就在我们村一直延续至今。” 张永松说。

在张永松的记忆里,每到寒冬,村民就开始忙活起来,那时候,家家户户 “漏粉条”,似乎整个冬天,村庄都飘着粉条香。张永松从记事起就看家人“漏粉条”,耳濡目染下,慢慢就学会了这门技术。

“传统的粉条是用铁漏瓢漏出来的,久煮不腻,吃起来劲道可口,味道纯正,多少年来,我们村的粉条在十里八乡都是出了名的。” 张永松说,张班庄粉条之所以出名,除了至今仍然沿用祖辈留下来的传统工艺外,还必须要精选山区新鲜红薯。

“山区的红薯出粉率高,制作出来的粉条更劲道。我们制作粉条所需的红薯,都是从山区购买来的。” 张永松一语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在历史的长河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传统技艺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少传统技艺的处境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每况愈下。因为难以产生较高的经济价值,张班庄很多村民都不再制作粉条,而是寻求到了新的谋生行业。但,张永松坚守了下来。

“这是我们祖辈代代相传下来的技艺,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怀,至今,我还时常怀念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漏粉条’的场景。” 张永松说。

这些年,在坚守老手艺的道路上,虽然不易,但张永松也从未想过要放弃。今年9月份,在张班庄村“党总支”的支持下,张永松注册了永松食品厂,使现代机械与传统老手艺相结合,让张班庄已经有600年历史的红薯粉条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

“张班庄村党总支书张伟旭上任后,对传统粉条制作非常支持。” 张永松说,在张伟旭的帮助下,建了冷库,延长了粉条制作时限。

如今,张班庄村的粉条不仅注册了生产商标,还根据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设计了三个包装等级,分别为袋装、箱装、礼品盒装,打破了延续多年的散装售卖方式,提高了售价。

“现在我们厂有20多名工人,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机械,一天能做出6000多斤粉条。” 张永松说,传统工艺与现代智能结合,做出的粉条更加润滑爽口、营养丰富,在鄄城市场非常畅销。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张伟旭告诉记者,让粉条加工作坊变身加工工厂,只是张班庄村将粉条产业做大、做强的第一步。接下来,张班庄将以永松食品厂为基础,扩大加工规模,让粉条产业成为张班庄主打产业,带动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记者 焦同帅 通讯员 刘永霞

新闻推荐

鄄城县加入黄河流域政务服务“跨域通办”联盟

本报讯(通讯员申文标)12月10日,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32个县区线上签约“黄河流域政务服务‘跨域...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