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顶帽子惠乡邻 鄄城县彭楼镇女青年郭瑞霞返乡创业的故事

菏泽日报 2021-12-11 08:28 大字

绣花、制扣、缝纫、粘贴商标……走进鄄城县彭楼镇彭楼村帮扶车间,工人们按照各自的分工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我们采用流水作业的形式,主要生产旅游帽和爵士帽。眼下是生产旺季,工人们都加班加点赶制。”负责人郭瑞霞介绍说。

郭瑞霞是彭楼镇农村女青年,文静的外表下掩盖着一颗敢闯敢干的心。自2014年回乡创业以来,郭瑞霞承包的3个帮扶车间,累计安置12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17岁到青岛“闯荡”

1998年初中毕业后,年仅17岁的郭瑞霞踏上东去的列车,与本村另外两个姑娘一起来到青岛打工。在鞋厂、制帽厂的流水线各个工位轮流作业。八年时间里,郭瑞霞边学边干,硬是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技术过硬的熟练工。郭瑞霞笑着说:“家里就是穷嘛,当时想,在家里待着,还不如外出打工,不仅能挣钱,还能学上一门手艺。”在她的话语里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2008年,已经结婚两年的郭瑞霞,决定与丈夫一起辞职,在青岛租赁车间开始了自己的创业梦。“开始,我们主要是在鞋子、帽子上绣花,后来逐渐开始从事旅游帽、街舞帽等各种帽类加工生产。”郭瑞霞介绍说,几年的创业生涯,她积累了稳定的客户,也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还是在家创业好”

郭瑞霞虽然在青岛站稳了脚跟,而且收入不菲,但回家创业的想法一直没中断。郭瑞霞说,一方面是因为母亲身体弱,想着回家照顾母亲,尽尽孝道;另一方面,也想着能报效家乡,带领大伙一起致富。那几年,郭瑞霞每次回鄄城探亲,总是四处走走看看留心着。她发现:家里和自己年龄差不多的农村妇女受孩子上学、老人需要照顾的羁绊,常年赋闲在家。而在青岛,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仍然有事可做。

2014年,郭瑞霞与丈夫商量后,毅然回乡,在彭楼工业园租了一间房子,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那时候,我每月两次坐火车去青岛拿货。然而这还不是最难的,最大的困难是这里没有成熟的技术工人,刚开始的那一批工人,一星期只做了7顶帽子,质量还不高。没办法,我只好带了五六人到青岛去学习。”郭瑞霞说,半年下来,她算了算账,亏了十多万元。

2016年,对郭瑞霞来说,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鄄城县首创的就地就近就业的扶贫车间模式全面铺开,郭瑞霞租赁了彭楼村扶贫车间,“小作坊”变成了“大车间”。“镇里给我的帮助很大。政府给了好的政策,手续很快办了下来,贷款也非常顺利。随着业务增多、规模扩大,我们先后租赁了三个扶贫车间。今年镇上又协调资金给建设了一个车间。还是在家创业好。”郭瑞霞说。

2017年下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郭瑞霞开始“独自接订单”。“之前,我都是从厂里拿活干,挣的都是加工的钱。有一次,一个做外贸的客户一下定了5000顶帽子、17万元的货。”郭瑞霞说,她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是又高兴又惶恐,连续几晚没睡着。后来,他们一直合作。现在还有泰国、印尼、南非的客户,一年到头有订单,销售不愁。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郭瑞霞致富后,没有忘记乡亲们增收致富。“因为咱就是从农村长大的,知道村民生活不易,也更愿意帮助他们。”郭瑞霞说。本着这个原则,郭瑞霞帮助了很多村民就业。不会干的她就慢慢地教,年纪大的就安排轻便的活。

“车间招聘的工人多是需要照顾孩子、老人的年轻妇女,年迈不能出去打工的老人,家里有病人或年龄大一点的村民。这样,大家就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工人一般每月可以拿到1500—2500元工资。还有,这个车间挨着幼儿园和小学,工人在这儿上班,不耽误接送孩子和干家务。”郭瑞霞介绍说。

“帮助乡亲们增收只是一个开始,今后,我们还要扩建或再租赁车间,为家乡父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家富才是真的富。”郭瑞霞笑着说。

通讯员 傅成银 房 正 记者 焦同帅

新闻推荐

藏红花映红群众致富路 鄄城县临濮镇安庄村采访见闻

近日,鄄城县临濮镇安庄村藏红花基地迎来了收获期,村民正在采收。他们小心翼翼地摘下花朵,接着集中进行花朵抽丝。这种被称为...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