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面前,古代现代都有人奋勇当先溃堤在即 明代青年以身堵住豁口
■韩愈画像
据《北京青年报》
■古代民众抗洪抢险场景。
每年的七月份左右,我国南方地区都进入“汛期”,有时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抗击洪涝灾害,今人涌现出了许多奋勇当先、感人至深的个人和团体。同样的,在古时候的抗洪抢险中,也曾出现很多清官好官和民间抗洪英雄,他们团结带领百姓一起抗洪,留下了不少的感人故事。
贬官抗洪
文学家韩愈被贬潮州时为筑堤亲自蹚水做记号
唐代文学家韩愈除了会写文章,还是一位卓越有建树的官员,同时还是一位抗洪英雄。元和十四年(819年),韩愈被贬到数千里外的广东潮州任刺史。
韩愈初到潮州,正逢暴雨成灾、洪水肆虐,四周农田沦为泽国,百姓深受其害。他不顾旅途劳顿,立即投入到抗洪抢险中。他冒雨出城勘察灾情,查明受灾情况,以便部署抗洪救灾。韩愈发现洪水从北面山上汹涌而来,认为必须疏导堵住山洪,城里的百姓才能免受惨重的损失。于是韩愈下令:全城总动员筑堤防洪,根治水患。韩愈深知身为父母官的责任重大,他一马当先冲在抗洪的第一线。他骑着马在城北山坡上上下下蹚水做记号,吩咐随从在他做有记号的地方,都插上竹竿,标明堤线,要求大家按竿标筑堤。
百姓闻讯前来,只见韩愈插的标杆早已成行,城北俨然变成一座“竹竿山”。于是群情激昂抢筑堤坝,经过大家不懈奋斗,很快筑成了大堤,堵住了汹涌的洪水。从此潮州百姓纷纷传颂韩愈的事迹,把他视为潮州的抗洪英雄,北山从此也被命名为“竹竿山”。
“夺情”治水
林则徐暂停为母守丧素服赴河南实干治水
林则徐不仅是著名的民族英雄,而且在抗洪治水上更是有建树。他担任江苏按察使时,因为其实干精神和治水功绩,被推举总办江、浙两省七府水利。
清道光四年(1824)底,淮阴高家堰十三堡决口,洪泽湖水外注,山阴、宝应、高邮、甘泉、江都五州县及下游之泰州、兴化、盐城、阜宁等处均被水淹。与洪泽湖相连的淮河,是漕运的必经之道,高家堰决口还引起淮河水位下降,造成“黄强淮弱,漕艘稽阻”,清廷为之震惊。
由于河南总督张文浩治水不得力,道光帝将其撤职,并于道光五年(1825)三月下特旨,命正在家乡为母守丧的林则徐“夺情”,赶赴河南督修堤工。按照封建礼制,官员遇到父母丧须去职在家守丧三年。如因国事需要,朝廷特命终止守丧,称为“夺情”。林则徐深知河工关系到朝廷漕运大计和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于是不顾身体多病,毅然接受了“夺情”的谕令,身着素服,不穿顶戴,于四月离乡北上。
为了洞悉水患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林则徐一到治河工地,就毫不迟疑地出门查工。他由驻地六堡迤南逐段验勘到十三堡决口,又由十三堡迤南查到山盱厅的古沟,再由古沟迤北看工至堰、盱交界的风神庙,再由风神庙北到高堰十四堡,最后折回六堡,前后十余天。他沿途驻扎工地,“与僚佐孜孜讲画,毫无倦容”。返回六堡寓所后,还是天天往迤北或迤南一带查看,的确是“昧爽视事,夜过半方息”。
通过亲自查勘险情,林则徐对如何兴工已是胸有成竹。为了保证南北航道畅通,他一方面向两江总督建议试行海运,一方面抓紧督催堰工加快进度。在施工过程中,林则徐仍是一丝不苟,连下雨天也坚持到现场查工,身着素服徒步行走在泥泞中,而修堤的民工竟不知道他是一位三品大员。由于林则徐实心任事,亲自督办,数月之后,堰工告竣,决口终于堵上,消除了洪水隐患。
义匪请命
决口近在眼前官府不管义匪组织民众加固堤坝
1920年夏,黄河水暴涨,菏泽西北刘庄一带,巨大的水浪直冲堤岸,决口近在眼前,下游的百姓们惊骇万状,官府却无人问津。
因为民国山东官府的河防机构,以刘庄堤段属直隶省大名道地界,难于统筹;而且淫雨已久,秸料霉烂,遍地积水,无法出土,因此坐视不管。正在这十万火急之际,附近专以劫富恤贫的义匪鄄城刘庄的刘长久,菏泽油楼的油清海二人,奋然而起,率领部下把大名道道尹兼河务局长张畅庆等人围困在道署里,为民请命,并且他们的手下张黑五还鸣枪示警,胁迫张畅庆必须护堤抢险。
张畅庆无奈被迫许诺筹款抢险,可是很快他又以物料难筹、河工难募等理由推诿不再过问。
刘、油二人见官府靠不住,而汛情又不等人,他们慨然挑头此事,决心靠自己的力量来组织抢险筑堤。他们会同乡约地保,组织民众,不限地界,砍伐堤柳,责令富户出车赶运。又规定沿河所植高粱,都要把穗头收下,留秸秆备用,而且逐一登记,讲明事毕后一律作价偿还。又号召民众运土送料、覆堤造坝,全部记工付酬。
这样一来,当地民众纷纷响应,一时,十里长堤,人聚如蚁,茶棚饭肆,迤逦相接,出现了罕见的民众自发在土匪领导下抢险护堤大行动。刘、油二人,更是昼夜轮班,带人持枪巡视督工,他们俨然成了治河的总负责人。
经过三个多月的艰苦劳作,堤坝得到加固,大堤保住了,数十万生灵因此免遭葬身鱼腹。沿河百姓,无不欢呼雀跃,都称刘、油的部下为“义民队”。
然而,刘、油二人的义举没能感动官府。河工结束,张畅庆立即从大名道调来骑兵,勾结东明的地主武装“杆子会”围剿镇压刘、油所部。
不久,那个鸣枪警告张畅庆的张黑五被捕,遭到了破腹抽肠的酷刑,油清海受重创差点死去,幸好刘长久率残部逃走了,这才幸免于难。
平民英雄
暴雨中黄河堤防现裂缝“大孝子”纵身跳进豁口
明代嘉靖年间,河南出了一位平民英雄,在黄河即将决口之时,他用身体堵住即将决堤的豁口,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挽救了无数黎民百姓的生命,保护了即将收获的千里良田。
这位抗洪英雄叫黄寅,号金龙,人称黄金龙,河南郾城县人。黄寅的父亲是一个不识字的农夫,由于黄河泛滥,被当时的朝廷征用为河工,在黄河工地筑堤。
黄金龙从十二岁起,就常常离开家乡,代替父亲去黄河工地当河工,在当时朝廷征用的本村河工中,他的年龄是最小的,替父出工的行为受到村民称赞,誉为“大孝子”。
在黄金龙二十岁那年,得知父亲在治黄工地患病不起,黄金龙心急如焚,辞别母亲前往工地看望父亲。由于连日暴雨,道路难行,黄金龙走了四天四夜,才抵达武陟黄河口。
当时,电闪雷鸣,暴雨如注,黄河浊浪滔天,水流横冲直撞,加上连日大雨堤防被雨水浸透,随时有跨堤决口的危险。
黄金龙在暴雨中寻找父亲驻地,当行至一处堤防时,发现有一处泉涌漏水,继而堤防被洪水撕开一条缝隙,紧急关头,黄金龙赶紧鸣锣告急,河工们纷纷赶来,开始堵塞豁口。此时,水流甚急,若不及时堵塞,豁口继续扩大就要跨堤,黄金龙来不及多想,纵身跳进豁口,指挥民工朝他身上倾倒沙石。经过两个时辰的努力,豁口被堵住了,水中的黄金龙却不见了踪影。
雨过天晴之后,数万河工在黄河打捞黄金龙尸体,就是不见下落。为了表达对黄金龙的敬仰,黄河两岸的百姓自发捐资,前往黄金龙家乡叩谢,并在村中修建一座“黄大王庙”,纪念黄金龙牺牲生命、抗洪救民的大义之举。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常玉灿)为持续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法制信访”建设,鄄城县引马镇立足实际,多方面强化、全面提升信访工作整体水平。该镇强化信访工作责任的全面落实,切实履行信访...
鄄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鄄城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