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展现锦上“丹青”
“
6月4日上午,由菏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举办的“曹州非遗大讲堂+图书馆公开课”活动第六讲正式开讲。本次是由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主讲《鲁锦》,主要讲述鄄城鲁锦的起源、织造技艺、文化内涵等内容。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鄄城县便出现了鲁锦,当时的鲁锦工艺比较粗糙,花色单调,品种较少。随着纺织机械的更新和化工染料的应用,鲁锦工艺有了很大提高。到了清代,鄄城鲁锦被当地官吏作为贡品,上献朝廷。这种土生土长的农家织锦,在锦衣玉食的统治者面前,成为珍贵的宝物。在中央美术学院研究所民间工艺品标本室里,至今还收藏着清末鄄城鲁锦数百个品种。
会织鲁锦,曾是女孩心灵手巧的标志
“早在距今五千年的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鲁西南地区的古代先民们就掌握了葛、麻的纺织技术。在菏泽市境内的多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足底部,有着明显的粗细不同的印织纹。到了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的织造机具——锯织机,也叫腰机。在清代,濮洲(今山东鄄城)出产的织锦曾作为贡品进献宫廷,成为大内御用之物。鲁锦在中国纺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手工纺织面料的突出代表,是黄河文明的重要载体,它的产生和发展是黄河文化的见证。”6月4日上午,中国鲁锦博物馆馆长路维民在公开课一开始,就介绍了鲁锦的起源。
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元明之际,随着棉花在黄河流域大面积种植,鲁西南人民将传统的葛、麻、丝、织绣工艺揉于棉纺,形成了鲁西南棉锦,因织工精细、绚丽多彩极似织锦而于1985年被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定名为“鲁西南织锦”,简称“鲁锦”。鲁锦图样花色品种繁多,逾越千种,布局设计、纹路构图严密,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色,适销世界许多国家。
“鲁锦在鲁西南地区广为流传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它被作为少女出嫁的陪嫁。”路维民说,“每一个少女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就跟着家里的母亲或亲戚朋友学织造鲁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准备织锦嫁妆。织锦嫁妆主要包括被面、褥面、床单、帐子、衣料、手巾、包袱带等。本地正是以织锦的花色和数量来衡量姑娘的品德和手艺。如果她织得又多又好,花色又是别人都不会织的,这个女孩就能找到一个好婆家。这就是女孩心灵手巧的一个标志。”
72道流程,成就艺术精品
“作为全手工操作的提花家织布,鲁锦的织造过程全部在自家完成,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大大小小要经过七十二道繁杂的工序。其中掏综是鲁锦织造的核心技艺,根据织锦图案的设计要求,将1200根经线分别准确穿过不同位置的四个综片,这是保证织锦图案完美体现的重要环节。能熟练掌握掏综技艺的只是一少部分织工。”鲁锦有复杂的织造技艺,路维民表示,如果把织锦工艺粗略地归纳一下,可以概括为十八道主工序:采棉、轧花、弹花、纺线、打线、染线、浆线、沌线、落线、经线、刷线、做综、掏综、吊机、栓布、备纬、织布、了机。每道主工序里还有很多道子工序,可以想象得出,织锦里蕴藏着多少繁杂的劳动,而这也正是鲁锦工艺价值的体现。
据介绍,鲁锦以22种基本色线可以变幻出1990多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堪称千变万化、巧夺天工。鲁锦的图案意境,是靠各种色线交织出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来体现,不是具体的事物形象,而是通过抽象图案的重复、平行、连续、间隔、对比等变化,形成特有的节奏和韵律,它反映生活的形式是曲折的、间接的,因而更具有艺术魅力。
“纯手工织造以及提花技艺的运用是鲁锦最大的特点之一,鲁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的手工织造工艺,任何档次的工业纺织品能替代的只是鲁锦的使用功能。脱离了手工织造的鲁锦,只能被称之为纯棉纺织品,没有相应的文化、历史和工艺价值。”路维民认为,日益工业化的今天,手工产品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价值,蕴含了更多的价值量,同时许多的鲁锦织造技艺是现代任何纺织机器都难以达到的。
目前,鲁锦在保持传统手工艺特色的基础上,研发生产出鲁锦面料、床上用品、艺术壁挂、餐厅用品、挎包手袋、服装服饰、旅游用品等八大类五百多个花色品种的产品。不同的鲁锦织造技法研究开发不同的商品,比如包花技艺主要用于围巾、头巾和披肩的成品织造;砍花工艺主要用于功夫带、床垫、坐垫等用品的织造;打花工艺主要用于包袱带、餐垫等用品的织造;缂花技艺主要用于室内软装饰用品的织造。分技法研发产品的原则,既保持了鲁锦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增强了鲁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新闻推荐
鄄城讯(通讯员周海民傅成银)鄄城县阎什镇纪委联合党政办等部门组成督查组,以不定期、不打招呼的方式,对镇直单位、村居企业实行常态化明察暗访,认真查找镇村干部在作风、效能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问...
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